第四卷·争战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有变则击之,乃利。法曰:“争地勿攻。”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遇到对作战有利的地形,应当抢先占据它,凭此作战就能胜利。如果有利地形为敌人先期占领,我军便不可贸然发动进攻,而应等待敌人自身发生变化,再乘机发起攻击才有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遇到敌我双方必争的有利地形,如果敌人已经抢先占领了有利地形,就不要贸然发动攻击。”
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是时,魏将司马懿屯渭南,郭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攻西围,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攻东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败。
三国时期,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北攻曹魏,且在兰坑一带垦田种地。此时,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兵驻屯在渭水之南,其部将郭淮推测诸葛亮一定要争夺北原,便建议抢先占领那里,但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不必如此。郭淮因此而进一步分析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而登上北原,再派兵控制了北部山区,就会切断陇道,动摇民心,这是对整个国家都不利的。”司马懿听完郭淮的一席话非常赞赏,并派他率兵进屯北原。就在郭淮所部进占北原,正在构筑工事之际,蜀军大批赶到这里,郭淮于是挥军迎击之。过了几天,诸葛亮大张旗鼓地调兵西行,郭淮的部将们都认为诸葛亮要攻打魏军西部阵地,只有郭淮看出诸葛亮用的是声东击西之计,以此诱使魏军前去应战,而真正企图则是向东进攻阳遂。当天夜里,蜀军果然向阳遂发起进攻,但因郭淮预先做了准备,才使魏军没有打败仗。
- 推荐作品: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魏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靖康传信录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三十六计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医学源流论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谱录
- 墨子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剪灯新话
- 唐传奇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五灯会元
- 庄子
- 抱朴子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词曲
- 闲情偶寄
- 先秦
- 宋代
- 金朝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