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狄公案》从故事框架上看,仍是清官与侠客合流的小说。但书中的侠客比起以往《施公案》《彭公案》的侠客戏份少了很多,如同虚设,基本上全都是写狄仁杰的政绩。小说的前三十回,写断案折狱故事。这些故事的描写,与以往的公案小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作品对清官的界定,对于断案折狱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第一回的开场诗中就开宗明义地说:世人但喜作高官,执法无难断案难。明确指出,断案折狱,难在侦破案件,而不在执法、量刑。紧接着,小说又对清官作出了与前不同的界定:官之清不仅在不伤财不害民而已,要能上保国家,为人所不能为不敢为之事;下治百姓,雪人所不能雪不易雪之冤。无论民间细故,即宫闱细事亦静心审察。有精明之气,有果决之才,而后官声好,官位正,一清而无不清也。,也就是说,清官不只是指品质上的清廉,也要有相应的才干。小说还对官吏断案滥用刑罚进行了指责:一代之立国必有一代之刑官,尧舜之时有皋陶,汉高之时有萧何,其申不害、韩非子,则固历代刑名家所宗祖者也。若不察案之由来,事之初起,徒以桁杨刀锯一味刑求,则虽称快一时,必至沉冤没世。这实际上是对以往公案小说中所写的清官断案进行反思,这部小说的侧重点,不是描写清官品质的清正廉明,而是表现他在断案时的智谋与才干。
其次,《狄公案》所写的案件,不再是以强凌弱的案件,而是疑难案件。小说共写了三个案件,一是湖州的丝绸商人邵礼怀杀死同伙徐光启案;一是周氏因奸情杀死丈夫毕顺案;一是新妇黎姑被毒死案。小说在描写这些案件的时候,善于设疑点,布迷阵,使故事情节扑朔迷离,难以判断。邵怀礼杀人案,就有许多疑点。最初,地方告店主杀死前来投宿的江南客商,店主是第一个嫌疑犯。紧接着,店主又告地方公报私仇,移尸陷害,狄公查明属实,地方又有杀人的嫌疑。,但经进一步查证,两人都被排除。后来,差役从商人赵万全那里找到赃物,又让读者以为凶手是赵万全。进一步侦破,却发现真正的凶手是死者的伙伴邵礼怀。案情错综复杂,稍有疏忽,便会错判。这样的案件,单靠问官的清廉是不行的,必须有高明的侦破手段。
《狄公案》写清官审案,比较注重实证。例如,周氏谋害本夫案,虽然一开始就被狄公看出破绽,但由于周氏泼辣善辩,宁死不肯认罪,所以破起案来大费周折。起先狄公也称毕顺的阴魂告状,若在以往的公案小说中,这一着犹如灵丹妙药,一鞠而此案可破;但在这里却失灵了,周氏不信此说,你说我丈夫身死不明,告了阴状,这事谁来作证?他的状呈现在何处?口口声声要求拿出实据来。后来,狄公又采用了如同《三侠五义》中包公审郭槐的办法,,深夜乘周氏神志不清,假扮阎王提审她。虽然当时吓出了口供,但第二天便被她推翻了:太爷又用这无稽之言前来哄骗,……若说我在阴曹认供,我又未尝身死,焉能得到阴曹?这就迫使狄公进行实地探查:先是找出了通向周氏卧室的暗道,并由此找到了她的奸夫,揭穿了她居家守节的假相。周氏杀害丈夫时,她的女儿在场,后来被她以药致哑。狄公设法治好了她的女儿,有了人证,周氏才被迫认罪。这个故事中虽有梦兆、显灵之类的内容,但没有起主要作用,,结案主要靠证据。
《狄公案》的故事情节也比较细致缜密。例如,黎姑被毒案,一开始案情似乎非常明朗:新婚之夜,黎姑的公公华国祥因胡秀才闹房越分,曾与他发生过争执。胡扬言:三朝内定叫你知我的厉害便了。三日后,果然发生此案。由此,华国祥一口咬定胡是凶手,其作案动机一是挟嫌报复,二是见新娘貌美而生妒。应该说,这种判断有一定的道理。胡秀才辩称:闹新房越分是实、知道厉害云云,乃是大庭广众之下受到训斥,感到下不了台而说的借此转圜之话;,况且第二天便又言归于好,不至于冒着触犯刑律的危险杀人。即便是妒嫉,也该是谋占谋奸,而不是毒死。胡秀才的话,更合乎人情。勘察现场时又发现尸首有一般被毒死者所没有的腥臭。循着这条线索,再经实地考察,才得知新娘由于偶然的原因死于蛇毒。整个破案过程的描写,合情合理,且经得起推敲。此外,《狄公案》描写破案不再是粗线条地勾勒故事情节,对作案现场多有细致入微的呈现式的描写。如第三回写仵作验尸:无名男尸一具,左手争夺伤一处,,宽径二寸八分;背后跌伤一处,径三寸,宽五寸一分;肋下刀伤一处,宽一寸三分,径五寸六分,深二寸二分,致命;死后胸前刀伤一处,宽、径各二寸八分。这样的描写,既使情节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又能引导读者关注破案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了解大概结局,只关注人物命运。上述这些方面,都使《狄公案》不同于一般的公案小说,而具有侦探小说的某些特点。
《狄公案》后三十四回,写狄仁杰整顿朝纲的故事。小说一再抨击武则天荒淫误国,所用非人。还揭露其亲信、男宠武三思、张昌宗、怀义及其爪牙倚仗权势,欺压百姓的罪行。歌颂了狄仁杰、元行冲等一批忠臣刚直不阿的精神。狄仁杰不仅和武三思等人进行斗争,最后还迫使武后归政。这显然是影射现实之笔,在戊戌变法被镇压、光绪皇帝被囚禁时,小说口口声声说:四方扰乱,朝政孤悬,将一统江山败坏在妇人女子之手,太子受屈,贬至房州,率士臣民无不惋惜,,……国有明君,正宜禅位。其用意不言自明。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左传
- 论语
- 孟子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新五代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国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素书
- 三略
- 吴子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邓析子
- 农家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容斋随笔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何典
- 杨家将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阴符经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历史故事
- 两汉
- 隋代
- 宋代
- 金朝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