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鲁语·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
平丘之会,晋昭公使叔向辞昭公,弗与盟。子服惠伯曰:“晋信蛮、夷而弃兄弟,其执政贰也。贰心必失诸侯,岂唯鲁然?夫失其政者,必毒于人,鲁惧及焉,不可以不恭。必使上卿从之。”季平子曰:“然则意如乎!若我往,晋必患我,谁为之贰?”子服惠伯曰:“椒既言之矣,敢逃难乎?椒请从。”
诸侯在平丘盟会时,晋昭公派叔向责备鲁昭公,不让他参加盟会。子服惠伯说:“晋国听信蛮夷邾、莒的话而抛弃了兄弟的鲁国,他们的执政者有二心呀。有二心必然会失去诸侯的信赖,又何止只是失去鲁国的信赖呢?一个国家的政策出现了失误,必然是要加害其他的国家的,鲁国害怕受到强大的经过的侵害,不得不对晋国恭敬,应该派上卿去晋国谢罪。”季平子说:“这样的话就应该我去啦!只是如果我去,晋国一定会找我的麻烦,谁愿意跟从我一起去呢?”子服惠伯说:“既然是我出的主意,还能逃避危难吗?请让我跟随您一起吧。”
晋人执平子。子服惠伯见韩宣子曰:“夫盟,信之要也。晋为盟主,是主信也。若盟而弃鲁侯,信抑阙矣。昔栾氏之乱,齐人间晋之祸,伐取朝歌。我先君襄公不敢宁处,使叔孙豹悉帅敝赋,踦跂毕行,无有处人,以从军吏,次于雍渝,与邯郸胜击齐之左,掎止晏莱焉,齐师退而后敢还。非以求远也,以鲁之密迩於齐,而又小国也;齐朝驾则夕极于鲁国,不敢惮其患,而与晋共其忧,亦曰:‘庶几有益于鲁国乎!’今信蛮、夷而弃之,夫诸侯之勉于君者,将安劝矣?若弃鲁而苟固诸侯,群臣敢惮戮乎?诸侯之事晋者,鲁为勉矣。若以蛮、夷之故弃之,其无乃得蛮、夷而失诸侯之信乎?子计其利者,小国共命。”宣子说,乃归平子。
晋国人逮捕了季平子。子服惠伯去见韩宣子,说:“诸侯盟会,是信义将其连结在一起。晋国作为盟主,是主持信义于天下的。倘若诸侯盟会而 不让鲁国国君参加,那信义就有欠缺了。过去栾盈发动内乱,齐国乘晋国发生祸乱,攻占了朝歌。我国的先君鲁襄公不敢袖手旁观,派叔孙豹统帅全国的兵甲,包括腿脚有缺陷的残疾人都一起入伍,没有一个人呆在家中,全部随军出征。到达雍渝一带后,与邯郸胜大夫一起攻打齐国的左军,牵制并俘虏了齐国的晏莱,直到齐军从晋国撤退后才敢率军回国。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表白鲁国过去的功劳,而是因为鲁国紧邻齐国,又相对弱小;早晨从齐国驾车晚上就能到达鲁国,但鲁国不敢怕齐国的侵害,而决心与晋国共命运,还是说:‘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鲁国!’现在晋国听信邾、莒之言而抛弃鲁国,对那些尽力于晋国的诸侯,要怎么解释呢?如果晋国抛弃了鲁国仍然可以牢固地团结诸侯,那么我们又怎么敢怕死呢?在事奉晋国的诸侯中,鲁国是最尽力的。如果因为邾、莒两国的缘故而抛弃鲁国,那恐怕会得到邾、莒而失去各诸侯的信任吧?你不妨考虑一下利害得失再作决定,我们鲁国一定恭敬从命。”韩宣子对子服惠伯的分析心悦诚服,于是放季平子回国。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易经
- 中庸
- 白虎通义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元史
- 新五代史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肘后备急方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月波洞中记
- 谱录
- 墨子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水浒传
- 西游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济公全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庄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沧浪诗话
- 魏晋
- 五代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