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表·古今人表
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鮌、讠雚兜欲与为恶则诛。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表略
自从文字被发明以来,能够了解的上古人物,就是经传中所提到的。唐、虞之前,帝王有谥号,但辅佐他们的大臣却没有记载。但是诸子却多次提到他们,虽然诸子不考察孔子之书,但仍将这些大臣记载在书中,是出于彰显善行,揭发恶行,劝导警戒后世人的目的。所以我广泛地采纳这些资料。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说:“何事于人,必也圣乎。”“为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经义中这样解释:比如尧、舜、禹、稷、契,和他们做善事则能够仕途通畅,鮌、讙兜想要和他们作恶就被诛杀。能够和他们做善事而不能和他们作恶事,这就叫上智。夏桀、商纣,关龙逢和王子比干想要和他们做善事就被诛杀,于莘、崇侯和他们做恶事就能够仕途通畅。能够和他们为恶而不能和他们为善,这叫下愚。齐桓公,管仲辅佐他则成为霸主,竖貂辅佐他则国家大乱,能和他为善,也能和他做恶,这叫中人。我根据这个来排列九等次序,穷极经传,世代相继,依次排序,总体将古今的概要整理完备。表格此处省略。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礼记
- 尔雅
- 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九州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儒家
- 菜根谭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棠阴比事
- 农家
- 本草纲目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温病条辨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书目答问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金楼子
- 水浒传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小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僧宝传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桃花扇
- 先秦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