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楚汉论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盖以力则不若智之胜,以智则不若德之全。
至于项羽之争天下也,其所执者为何资耶?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而后世之议乃曰:项羽其亦不幸遇敌于汉而遂失之。嗟夫!虽微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汉王之于智盖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项羽以百战百胜气盖于一时,手袭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其归乃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知者?」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古者创业造邦之君而为是之为者,可胜罪哉?韩信未释垓下之甲,而高祖夺其兵,不旋踵而又夺其齐。然而智者不非而义者不罪者,以其为天下者重,而负人者轻故也。是以不顾意气之微恩,而全社稷之大计也。汉高祖挟其在己之智术,固无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归之者,盖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则天下之智皆其资也,此所谓真智者也。又其所负者,帝王之度,故于其西迁也则曰:「吾亦欲东耳,安能悒悒久居此乎?」此其与项羽异矣。虽然,使无智术之士以主其谋,则天下之事亦去矣。方其入关,乃封秦府藏,还军霸上。其画婉矣。乃怵于妄议,一旦拒关无纳东兵以逆其众集之锋,几不免于项氏之暴。使遂卑而骄之,当能舒徐拱揖以得项王之欢心,奠枕而王关中,抚循其众,徐为后图,则天下不足定矣。幸而复获汉中之迁,因思归之士,并三秦定齐、赵,收信、越,以与项王亲角者数岁,仅乃得之。向使项羽据关而王,驱以东出,使与韩、彭、田、黥之徒分疆错壤,以弱其势,则关东之土尚可得兼哉?信乎!王者之兴固有所谓驱除者也。
- 推荐作品: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汉书
- 宋书
- 元史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史评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素书
- 六韬
- 将苑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园冶
- 笑林广记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山海经
- 水浒传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儿女英雄传
- 大唐新语
- 独异志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文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