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灵枢·营气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黄帝说:营气的道理,摄入谷物是最宝贵的。五谷入胃,经过脾胃运化之后,其中的水谷精微之气传到肺,通过肺的输布作用流动并充溢在体内,营养脏腑。同时,还分散的充溢在四肢百骸及皮肤肌表。而水谷精微中精纯的精华物质则运行于人体的经脉通路之中,流动不息。人体摄入的水谷滋养周身的过程就这样终而复始的循环,就像天地日月的规律一样。
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别本作脾),从髀(别本作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营气的运行,起始于手太阴经,流注到手阳明经,沿手阳明经上行到面部,在面部进入足阳明经,沿着足阳明经下行,到达足背,行至足大趾间后,与起始于这里的足太阴经相合。沿足太阴脾经向上行,到达脾脏。从脾注入心中,沿着手少阴心经从腋下循小臂注入小指尖,合于手太阳经,然后沿着手太阳经上行,越过腋窝,向上出颧骨的内侧,经过眼睛的内眼角,上行至头顶,再向下行至颈项部,在此与足太阳经相合。沿着脊柱向下经过臀部,向下一直到达足小指尖,行至足注入足少阴经,并沿着足少阴经到达肾脏。经过肾脏注入心包络中,并向外散布于胸中,沿着心包经的主脉从腋下出,循臂下行,从小臂内侧的两条大筋之间注入掌中,达到中指的指端和无名指的指端,并在此合于手少阳经,上行注入两乳正中的膻中穴,并散布于三焦,从三焦注入胆,出胁部,注入足少阳经,向下行至足背上,又从足背注入足大趾间,合于足厥阴经,上行至肝,从肝再上行注入肺中,向上沿着喉咙,进入鼻的内窍,终止于鼻的外孔道。而其循行的支别,再向上沿着额部上行至巅顶,向下沿颈项部下行,循脊柱两侧继续下行,进入骶骨,这正是督脉的循行路线,继而环绕阴器,再向前向上经过阴阜部的毛际之中,上行进入脐中,再向上进入腹中,上行进入缺盆之中,再向下注入肺中,再次进入手太阴经,也就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这就是营气的循行路线,是气血循行的常规。
- 推荐作品:
- 子
- 礼记
- 易传
- 汉书
- 宋史
- 旧唐书
- 周书
- 明季北略
- 五代史阙文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读通鉴论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小说家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古今谭概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曾国藩家书
- 词源
- 闲情偶寄
- 诗词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