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
近人说《辽史》在历代正史中最为下乘,此说不无道理。《辽史》同《宋史》一样成书也很仓促,而依据史料范围又比较狭窄,书中的缺陷确实是比较多的。《辽史》所据资料既少,又匆匆成书,存在许多缺点便是很自然的了。因此,数百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批评和指责。清代史学家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等对它都有过评论。概括地说,其缺点主要表现在:
太过简略
《辽史》过于简略,以致漏载了许多修史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建国后,曾几次改变国号,先称契丹、后称大辽、后又称大契丹、又后复称大辽。这样重大的事实,在《辽史》中竟然没有反映。又如从整体上看,《辽史》有116卷,卷数为《宋史》的1/5,而字数却仅47万字,只有后者的1/10。
从帝王本纪看,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而辽史对辽兴宗夺回实权的事情并不提及,只有在《契丹国志》和《宋史》有谈及。从后妃列传看更是史料缺乏,极为著名的述律太后、承天太后的记载都并不多,而关于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皇后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后妃列传只占了辽史全文1%左右的篇幅。
前后矛盾
部分记事前后矛盾。如《太祖记》载: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因遣使谕其主乌母主可汗。而《属国表》记载的同一事件却说成是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乌母主可汗。究竟俘获的是毕离遏还是乌母主可汗?使人无所适从。
史实不清
记事错误甚多。其中既有纪年错误,如《太祖纪》:元年夏四月丁未朔,唐梁王朱全忠废其主,寻弑之,自立为帝,国号梁,遣使来告。而据欧阳修《五代史记》等书记载:朱全忠自立为帝是在四月甲子,明年正月才弑济阴王;也有文字、史实错误,如《辽史》中记载道宗有寿隆年号。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第一,道宗先帝圣宗名隆绪,断无取祖先名字作年号的道理。第二,现在所见辽代碑刻、钱币皆作寿昌。
元修辽史时,既没有认真搜集和考订史料,再加上纪、志、表、传之间相互检对也很不够,因此前后重复,史实错误、缺漏和自相矛盾之处很多。甚至把一件事当成两件事,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三个人。这种混乱现象在二十四史中是很突出的。
官制粗略
在辽史的官制记载中,北面官的记录简单,需要《契丹国志》等作为补充;而在南面官制度的记载中,其中大部分是元代史官照抄唐书的百官制,在辽太宗时期的授职中,辽太宗只是代石敬瑭对后晋官员封赏,其中的官职为后晋官职,并非当时的契丹官职。
明显错误
在辽史中,不仅地理志、百官志的问题很大,在食货志中亦有问题。如食货志对辽道宗时期的钱币记载中,明确记载曰寿隆,但在《契丹国志》中,对当时辽道宗的年号记载为寿昌。从传统史学界角度看,辽道宗的祖父圣宗全名耶律隆绪,取隆为年号,显然犯讳。现今出土的辽代文物中,也只发现了寿昌通宝,并无寿隆通宝。
- 推荐作品:
- 集
- 左传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中庸
- 正史
- 清史稿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逸周书
- 明季北略
- 顺宗实录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传习录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司马法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饮膳正要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谱录
- 茶经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三侠五义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白牡丹
- 幻中游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黄庭经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冰鉴
- 幽梦影
- 伯牙琴
- 闲情偶寄
- 历史故事
- 唐代
- 金朝
-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