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历史故事 > 正文 >>

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揭贾元春的死亡之谜

作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9-01

  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贾元春最后又是怎么死的?贾元春可以说是贾府的荣耀,他是宝玉的亲生姐姐,又是贾府的长女,品居贵妃。看过红楼梦的人应该都知道,大观园就是为了贾元春回府省亲而建的,可见贾元春对于贾府来说有多重要。但是这样一个贤良淑德的贵妃,为何偏偏不喜欢林黛玉呢?传闻她已经身怀六甲,最后却莫名死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男人世界网的小编就来为大家揭开贾元春的死亡之谜。

  “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作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宝玉只得续成,共有了三首。

  宝钗帮助宝玉,是顾及了元春的感受,因为元妃不喜欢“绿玉”二字,所以让宝玉改成“绿腊”,是多么的尊敬;而黛玉帮助宝玉,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恃才傲物,在贵妃眼皮底下徇私舞弊,教唆宝玉打小抄蒙混过关,岂不是“欺君”?二人的表现,奠定了她们在元妃心中的位置。作为姐姐,自然不会让弟弟取一个不诚实的人做媳妇。而且,王夫人每月都有一次进宫探视女儿的机会,母女见面,除了必要的官场话之外,二人能够谈论的就是宝玉了。王夫人免不了在元春面前提起金玉良缘,说到宝钗的贤惠,识大体等诸多好处,也免不了说黛玉体弱多病,小肚鸡肠,甚至更不利于黛玉的话,从而让贵妃为宝玉赐婚。

  当黛玉还在为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大姐姐的赏识而高兴的时候,殊不知,元妃已经对这个妹妹有很大的偏见了。怪不得脂砚斋说“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黛玉何尝会想到自己的聪明和才华会害了自己呢?

网络配图

  元春是怎么死的

  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贾元春的判词吧: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相关的红楼曲为[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理解关于贾元春的判词和红楼曲,我们应该注意几个关键字眼:“辨是非”、“榴花”、“虎兕相逢”“大梦”以及“天伦”。

  所谓“辩是非”,在我看来,其实就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别称,道德的核心作用就是辨别美丑善恶。而二十年来辨是非,是指贾元春一生的主要精力,也就是大概从四五岁起就开始接受传统的诗书礼仪伦理教育,一直到以“德”入选,以“德”成为女史,以“德”成为“贤德妃”,她一生都是以“德”作为立身之本的。而不是刘心武先生所说的,二十年来都在寻找秦可卿是不是“废太子女儿”的真相,那简直是太离谱了。

  所谓“榴花”,石榴花也。石榴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有“结子”、“多子”、“生子”的意思,而榴花在我看来就是开花而未结子,因此,榴花开处照宫闱,也就是说后来贾元春在皇宫里已经有了“身孕”。

  所谓“虎兕相逢”,兕是一种犀牛类的怪兽,虎兕相逢其实表示的是两种怪兽相遇而势不两立的争斗,暗指政治斗争,实际上指的就是贾府与忠顺亲王府的不和(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府事败被抄真相》)。

  所谓“大梦”,一般理解是睡梦的意思,但在中国的古代,梦又有“昏迷”、“假死”的意思。大家也许还记得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武姜生郑庄公的故事,有一种说法是武姜在睡梦中产下郑庄公,因此取名叫“寤生”,而《史记》对此的解释就是难产,有曾经让武姜一度因难产而昏迷死去的意思,这也就是武姜认为这个儿子克母亲,因此不喜欢郑庄公的原因。再结合上述榴花开处照宫闱之语,我们可以由此推测贾元春很可能是因“难产而死”。

  而所谓“天伦”,一般人理解为对父母的另一种称呼,我以为是很牵强的。事实上天伦还有另一层更为主要的意思,那就是天理人伦,也就是说贾元春在临死时道出了折磨着自己并导致自己惶惶不可终日进而失宠进而难产且最终导致贾府衰败的真正原因——丧失了天理人伦(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府事败被抄真相》)。

  如果,上述理解和分析成立的话,那么,贾元春一生的命运以及死亡之谜就几乎可以迎刃而解了。事实上,它是和贾府的衰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府事败被抄真相》里我已经说过,贾府的衰败是因为贾府的“敌人”忠顺亲王府收集了大量的以贾珍与秦可卿“爬灰”事件为核心的一系列为非作歹的“失德”的罪证,向皇帝参了一本,弹劾贾府“欺君罔上”、“乱伦失德”。而这个事件,应该发生在小说后四十回。

网络配图

  此时,经过“二十年来辨是非”的道德修养(是非本来就是道德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完全可以用辨是非来指称道德修养)而入选皇宫而成为女史进而晋升为“贤德妃”的贾元春此时已经身怀六甲,也就是说怀有了皇室的血脉。这无论对于贾妃还是贾府来说都是天大的喜讯,这必将进一步巩固贾府“皇亲国戚”的强势地位,如果是个儿子,将更加了不得,即便是女儿也值得庆贺,因为这样一来,贾府与皇室的亲戚关系就是“铁定”的几乎难以改变的了,这对于已经不得不依附贾元春强撑的贾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见拙文《《红楼梦》中贾府的靠山是谁?》),是天大的喜讯。但是,对于一直想扳倒贾府的敌人来说,却是天大的坏消息。只要贾妃一旦生育成功,贾府的强势就要一直延续下去。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作为贾府敌人的忠顺亲王府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决定放手一搏,在贾妃孩子还没有出生以前,在贾府的地位还没有完全巩固以前,发起致命的一击,冒险参了一本。而参这样的奏章,以忠顺亲王的身份来看是不违背朝廷礼仪的。忠顺王是亲王,也就是说是皇室近亲,比与贾府交厚的北海郡王、南安郡王要更亲,属于皇室近亲成员,他是可以通过宗人府参与皇室内部事务的,而作为国戚的贾府的“失德”也是在作为“皇亲”的他可以参奏的范围之内的。

  忠顺亲王证据确凿的参奏肯定引起了极为推崇仁孝的皇上的震怒,所谓仁就是上(辈)对下(辈)的宽厚,所谓孝就是下(辈)对上(辈)的尊敬,贾府干出的公公与儿媳妇的不伦之事,不仅为皇上所不齿,也使皇室蒙羞。但鉴于贾妃已经怀有身孕,皇上很有可能只把事情透露给了主管后宫事务的皇后,但对于自己曾经骄傲的封为“贤德妃”的贾元春的态度肯定冷淡了很多。而曾经长期担任掌管皇后礼仪的女史的贾妃之所以能够从女史的位置升为妃,就因为她也是皇后的心腹,于是,也许皇后或者皇后身边与贾妃相好的人更或者贾妃的耳目把消息悄悄透露给了贾妃。

  贾府这样的失德行为,对于以贤德立身的贾妃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致命打击。身怀六甲的她既不敢表露出自己已经知道此事,更不敢把此事传出去给贾府,既担心自己的命运,也担心贾府的命运,于是,因忧郁、恐惧过度,导致难产而死。在死前,她绝望而含蓄的呼喊贾府应该赶快“悬崖勒马”。

  我们可以仔细对照红楼梦曲[恨无常]的情感心理起伏描写,与我所作的上述推测,可以说是“丝丝入扣”。这也极大的增强了我解读这段秘密的信心。由此来看,配画中的一张弓,既谐音“宫”,也暗指一种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宫廷斗争,充满了血腥的气息。而贾妃以及贾府正是在这样的斗争中轰然倒下的。

  孩子没了,贾妃也死了,皇上对于贾府仅存的一点“亲情”和“顾虑”也消失了,忠顺亲王府“全歼”贾妃、孩子以及贾府的目的完美的实现了。于是,在忠顺亲王证据确凿的奏章面前,皇上毅然下令“查抄”“欺君罔上失德乱伦”的贾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喜欢就赞一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