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括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儒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是秦汉杂家的代表作之一。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就这样写道: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首都咸阳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权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吕氏春秋》以道为主融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儒家的优点与特色。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的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 推荐作品: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正史
- 史记
- 宋史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陈书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三字经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司马法
- 历代兵制
- 医家
- 北山酒经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风俗演义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子不语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小五义
- 白牡丹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随园诗话
- 桃花扇
- 南北朝
- 五代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