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原法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
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末尝为一己而立也。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向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论者谓一代有一代之法,子孙以法祖为孝。夫非法之法,前王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创之,后王或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坏之。之者固足以害天下,其创之者亦未始非害天下者也。乃必欲周旋于此胶彼漆之中,以博宪章之余名,此俗儒之剿说也。坏即论者谓天下之治乱不系于法之存亡。
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苟非为之远思深览,一一通变,以复井田、封建、学校、卒乘之旧,虽小小更革,生民之戚戚终无已时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冶法而后有治人。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后汉书
- 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松漠纪闻
- 英雄记
- 载记
- 徐霞客游记
- 蛮书
- 庐山记
- 通典
- 盐铁论
- 潜夫论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金匮要略
- 肘后备急方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何典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刘公案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海国春秋
- 释家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南北朝
- 唐代
- 五代
- 金朝
- 元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