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者宣扬了封建正统观,突出了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非正义性。
《女仙外史》当然远不止是宣扬了封建正统观,表达了对靖难之变的看法。其中对桎梏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也是十分引人注目。为了寄托个人的政治襟袍,吕熊一反史家把唐赛儿称为女妖的做法,精心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女英雄的形象。在他的笔下,唐赛儿公然以女仙的身份出现,并且以一女子的身份去创立经邦济世的伟业,以此来傲视须眉男儿。从作品里看到,自幼聪颖过人的唐赛儿竟没有一点女儿家的姻脂气,故吕律预言道,唐赛儿必定要干一番出类拔萃之奇事,,创立至正大之宏勋。讚霸中原,名震九州。故当唐赛儿改装男儿试探吕律是否愿辅佐自己成大事业时,吕律当面赞扬唐赛儿道:唯其女主,所以为千古之独奇;唯其托身于女主,而功名亦与日月争光,尤为千古之至奇。进而又表示他日愿全力相助。很显然,吕熊是在借吕律赞扬唐赛儿来表现其胸中对封建礼教的轻蔑,来为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大鸣不平。
《女仙外史》在把矛头对准封建礼教的时候,势必要对程朱理学展开猛烈的抨击。作品有意识地让唐赛儿在十三岁的时候便赋诗表达对宋儒的不满,进而斥责宋儒未达天道。在唐赛儿初访吕律时,又让他们第一次谈话的中心就是指资程朱理学,发出宋儒独尊之后的社会如同黑夜,绝无一隙光明的感叹。当唐赛儿竖起起义勤王的大旗后,作者又有意识地让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吕律来辅佐唐赛儿,以此来强调女子的才干与智慧超过男儿,以此来揶揄程朱理学。,继而又在第三十七回中,义军设科取士的条款中规定但沿袭宋人旧解者不录。读者在《女仙外史》以前的古典小说中很少看到如此集中的、如此直接的把矛头指向程朱理学的内容。
此外,《女仙外史》还强调了民族斗争的内容。当唐赛儿义军横扫山东,永乐政权陷入危机之时,卫青在朱棣的默许下东渡日本勾结倭寇入侵中国。这一情节的出现无疑扩大了《女仙外史》的内涵,这既强调了唐赛儿与朱棣的忠奸之战的必然性,又突出了唐赛儿起义更为积极的社会内容。这样当朱棣纵容倭寇在沿海肆意烧杀抢掠时,聂隐娘等六个奇女子不费吹灰之力,斩杀十万倭寇。这一奇幻笔墨张扬了民族战争胜利的豪气,有力地批判了卖国求荣者的劣行。,从卫青勾结倭寇溺海身亡的内容里,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不平静的心境,似乎在这不平静的背后还隐含着作者对引清兵入关事件的批判态度。
艺术特色
在艺术结构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女仙外史》主要采取了历史编年的结构方式,基本按照历史的进程来结构故事,但由于它是给女仙作外史,故在结构的处理上又隐含着《西游记》式的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女仙外史》的结构又同《西游记》结构的模式大体一致,它们都是将整个作品分成三大块。首先写唐赛儿,一写孙悟空的成长史,接着出现一个过渡的情节,一写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一写观音东土寻找取经人。最后写唐赛儿勤王一路证讨朱棣,,写孙悟空保唐僧取经一路降妖捉怪。尽管如此,历史编年的结构,还是全书的主干。这样,当读者掩卷沉思时就不能不佩服吕熊的结构意识,他竟能将两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有机地溶入《女仙外史》的结构中。
在人物塑造方面,《女仙外史》既吸收了历史演义、神魔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又以突出人物的英雄传奇为主,将《水浒传》中表现英雄传奇的具体生活材料加以改造变形来为塑造人物服务。为了塑造唐赛儿,在吕熊的精心安排下,唐赛儿居然象宋江一样也得了九天玄女的天书。每当紧要关头,九天玄女天书总是帮助唐赛儿排遣疑难。历史演义是英雄传奇的母体,《女仙外史》既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又要遵循塑造英雄传奇式人物的法则。在吕熊的惨淡经营下,,当读者品味《女仙外史》的一些情节时,便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如第二十四回,故事叙述唐赛儿擢拔文武官员,赴演武场考校将士,于是一批小将各夸其能,上场献艺,各得封赏,是时南山有虎伤人,一小将抢先出列前往徒手搏虎。细心的读者便会发现这一情节的前半段源于《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锦袍悬赏众将士比武的场面,后半段则源于《水浒》打虎的情节。可以讲,由于吕熊对人物塑造的力不从心,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人物的传奇性特点,,但由于忽视了在事件中多层次地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的性格较为模糊。特别是当情节无法发展下去的时候,吕熊不是强调人物对事件的积极态度,而是拉出神来凑,从而给《女仙外史》在塑造人物方面留下败笔。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孟子
- 大学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隋书
- 宋书
- 南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西夏书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国语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将苑
- 便宜十六策
- 慎子
- 金匮要略
- 术数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杂家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牡丹亭
- 五代
- 明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