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腑方·胆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难经》云胆者清净之腑。《甲乙》云中精之腑。)号将军,决曹吏。重三两三铢,长三寸三分。在肝短叶间下,贮水、精汁二合(《难经》作三合)。能怒能喜,能刚能柔,目下窠大,其胆乃横。凡脑、胆、髓、骨、脉、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若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甲乙》作神)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趾间,或刺三毛中。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若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治阳,在足上第二趾本节后一寸是。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咽仲介介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见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刺阳陵泉。若善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汁,故曰呕胆,刺三里以下,胃气逆,刺足少阳血络以闭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也。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于胆,肝咳不已则呕胆汁。
厥气客于胆则梦斗讼。(《甲乙》云梦斗讼自刳。)
肝应筋。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软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败者胆结。
扁鹊云∶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表清里浊,其病若实。极则伤热,热则惊动精神而不守,卧起不定。若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发于玄水,其根在胆,先从头面起,肿至足。(方见治水篇中。)
胆有病则眉为之倾,病患眉系倾者七日死。
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面微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角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外至 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盛者,则人迎大一
- 推荐作品:
- 经
- 尚书
- 仪礼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明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纪事本末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庐山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氾胜之书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神相全编
- 葬书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鬼谷子
- 淮南子
- 论衡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西汉演义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黄庭经
- 文始真经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先秦
- 南北朝
- 宋代
- 金朝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