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作者:纳兰性德 年代:清代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译文
春天的傍晚,帘外雨收云散,濛濛的飞絮粘在蝴蝶的翅膀上,使它欲飞还住。独居在高楼之上,无人相伴,只能感受到从四面八方吹来的料峭春风。
楼外柳丝已经凝成轻烟,暮色降临,笼罩在楼顶的鸳鸯瓦上。不要再凭栏远望,夕阳下绵延不尽的远山,只能引起内心的无尽伤悲。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玉楼 :指华丽的楼阁。
柳烟 :柳树技叶茂密似笼烟雾,故称。
暝色:暮色,夜色。
休近:《昭代词选》作“休问”。
阑干:栏杆。
上阕,词人以渐进的手法写主人公独立小楼所见之景。首二句写主人公眼看楼外云散雨住,飞絮牵住蝴蝶飞行的脚步,一派春意阑珊之景,这样美好的景致不禁令人想入非非。接下来,词人马上反跌一笔,“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两句与楼外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主人公在小楼上,只能望着远处美好的春景,而回看四周,只有冰冷的四壁,感受到的也只有吹来的凉风,流露出主人公心中隐隐的伤感。
下阕首二句续写春色,景情交融:楼外是杨柳青青,暮色冥冥,烟笼翠瓦,楼中人则心有戚戚,笼在心头的是那如烟雾般的愁绪,进而逼出“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两句,暗自警告自己,切莫凭栏望远啊,在这蒙蒙之色中,只能眼见夕阳渐渐低沉,落入远山,而思念的人更在远山之外,望也望不到,只是徒增伤感罢了。结尾两句,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写主人公在小楼中所见之景,全为景语,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毫无矫揉造作之气,令人回味无穷。词中之景都是从闺阁中所看到的,伤情之人眼中的景象都是凄迷伤感的,因此“不洗铅华,而自然淡雅。”此词写得十分含蓄,只描写景物而不明确表达其作词之意,很类似于《花间集》的风格。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伤春悲秋”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特有的情结,长久寄居于各种诗词歌赋中,文人总多愁善感,大自然里的万物都有可能激起万千思绪,有“小李煜”之称的纳兰心思本就细腻敏感,自然也不例外,这篇菩萨蛮便是他由思妇的角度所写的伤春之作。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推荐作品:
- 尔雅
- 正史
- 史记
- 新唐书
- 隋书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地理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百战奇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扬子法言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濒湖脉学
- 饮膳正要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梦溪笔谈
- 名贤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尚书正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老残游记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阴符经
- 列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南北朝
- 明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