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前代为监
人臣引古规戒,当近取前代,则事势相接,言之者有证,听之者足以监。《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书》曰:“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又曰:“我不可不监于有殷。”又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公作《无逸》,称商三宗。汉祖命群臣言吾所以有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命陆贾著秦所以失天下。张释之为文帝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贾山借秦为喻。贾谊请人主引商、周、秦事而观之。魏郑公上书于太宗云:“方隋之未乱,自谓必无乱;方隋之未亡,自谓必无亡。臣愿当今动静以隋为监。”马周云:“炀帝笑齐,魏之失国,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齐,魏也。”张玄素谏太宗治洛阳宫曰:“乾阳毕功,隋人解体,恐陛下之过,甚于炀帝。若此役不息,同归于乱耳!”考《诗》、《书》反载及汉、唐诸名臣之论,有国者之龟镜也,议论之臣,宜以为法。
臣僚引述古代的事例规劝君主时,应当选取时代较近的前代史实,这群事势相接,说的人得到了强有力的证据,听的人足以引以为戒。《 诗经》 说:“殷监(同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即商朝)。”《 尚书》 说:“现在商朝已经葬送了自己的江山,我们周朝难道不深深地引以为鉴吗?”又说:“我不能不以商朝为信鉴。”又说:“谈乍爪幼天命的年欲不少了、只为不敬天事,不修其德,以致过早地亡了国。”周公旦作《无逸》 ,文中称颂商朝的中宗、高宗和祖甲三位国王,汉高祖命群臣谈论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又命陆贾撰文论述秦朝之所以灭之的原因。张释之为汉文帝讲解秦、汉之间的历史,以此证明秦朝之所以失败,汉朝之所以成功的根源,贾山借秦朝作比喻,来说明朝代交替的原因。贾谊建议君主阅读有关商朝、周朝和秦朝历史的书籍。魏征给太宗上书说:“当隋朝尚未乱的时候,自以为必定不会灭亡;当隋朝尚未亡的时候,自以为必定不会亡。我希望现在的珍惜应以隋朝为鉴。”马周说:“隋炀帝嘲笑齐、魏亡国,今天看隋炀帝,也如同炀帝看齐、魏。”张玄素谏唐太宗整修洛阳宫说:“乾阳宫修成,隋朝瓦解,我担心陛下的过失比隋炀帝更甚。如果这项工程不停,我朝也将与隋朝一样陷于动乱!”《诗经》 和《 尚书》 所载,以及汉唐诸名臣的论述,是有国家之人的借鉴、负责谏议的大臣们也应当深入地学习,用心的体会。
- 推荐作品:
- 尚书
- 论语
- 尔雅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顺宗实录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读通鉴论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三略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何博士备论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焦氏易林
- 谱录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风俗演义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鬼神传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列子
- 抱朴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长生殿
- 先秦
- 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