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劳伤解·血瘀
肝主藏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温升为性,缘肾水左旋,则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阳魂,故其性温和而升散。实则直升,虚则遏陷,升则流畅,陷则凝瘀。
盖血中温气,化火之本,而温气之原,则根于坎中之阳。坎阳虚亏,不能生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华鲜,是以红变而紫,紫变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则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阳衰阴旺,多生下寒。而温气抑郁,火胎沦陷,往往变而为热。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不可专用清润。至于温气颓败,下热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论也。
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若木郁而为热,乃变温而为清,而脾肾之药,则纯宜温燥,无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水土湿寒,中气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热。若误认阴虚,滋湿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破瘀汤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丹参三钱 桃仁三钱,炮,去皮尖 干姜三钱 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 推荐作品:
- 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中庸
- 史记
- 汉书
- 旧五代史
- 金史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庐山记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兵家
- 孙膑兵法
- 吴子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神农本草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焦氏易林
- 艺术
- 书目答问
- 墨子
- 百家姓
- 颜氏家训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老子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日知录
- 词源
- 闲情偶寄
- 两汉
- 宋代
- 元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