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杂病解下·痉病根原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太阳之脉,自头下项,行身之背。发汗太多,伤其津血,筋脉失滋,复感风寒,筋脉挛缩,故颈项强急,头摇口噤,脊背反折也。《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即痉病之谓。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紧急故也。
太阳以寒水主令,而实化于丙火。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清阳左旋,则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浊阴右转,则丙火下降而化寒水。汗亡津血,阴虚燥动,则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热,是以身首发热而面目皆赤也。寒水绝其上源,故小便不利。背者,胸之府,肺位于胸,壬水生化之源也。肺气清降,氤氲和洽,蒸为雨露,自太阳之经注于膀胱,则胸膈清空而不滞。太阳不降,肺气壅郁,故浊气上冲于胸膈也。太阳之经,兼统营卫,风寒伤人,营卫攸分。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也。其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寒伤营也。
病得于亡汗失血之后,固属风燥,而汗血外亡,温气脱泄,实是阳虚,滋润清凉之药,未可肆用也。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四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
治风伤卫气,发热汗出者。
葛根汤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先煎,去沫 桂枝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治寒伤营血,发热无汗者。
痉病是太阳证,亦有在阳明经者。若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齿齘者,胃土燥热,筋脉枯焦之故。宜重用清凉滋润之味,不可拘太阳经法。甚者,宜大承气汤,泻其胃热乃愈。
- 推荐作品:
- 礼记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文昌孝经
- 晋书
- 清史稿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李卫公问对
- 投笔肤谈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古画品录
- 鬼谷子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东周列国志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海国春秋
- 知言
- 抱朴子
- 神仙传
- 老子想尔注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先秦
- 南北朝
- 唐代
- 五代
- 宋代
- 金朝
-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