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七窍解·鼻口根原
鼻口者,手足太阴之窍也。脾窍于口而司五味,肺窍于鼻而司五臭。人身之气,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者,清气升而浊气降也。浊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
而口鼻之司臭味,非第脾肺之能也,其权实由于心。以心窍于舌,心主臭而口主味。鼻之知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三焦升则为清阳,胆木降则为浊阴。三焦陷而胆木逆,清气降而浊气升,则鼻口滞塞而生烦热,臭味不知矣。
而清气之升,由鼻而上达,浊气之降,自口而下行。盖鼻窍于喉,口通于咽,鼻者清气之所终,口者浊气之所始也。喉通于藏,咽通于府,喉者地气之既升,咽者天气之初降也。浊气不降而清气下陷,则病见于口;清气不升而浊气上逆,则病见于鼻。故鼻病者,升其清而并降其浊;口病者,降其浊而兼升其清。
升清之权,在于太阴,太阴陷则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浊之机,在于阳明,阳明逆则辛金不能降其浊。得升降之宜,则口鼻之窍和畅而清通矣。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孟子
- 尔雅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隋书
- 金史
- 梁书
- 汉官六种
- 杂史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通典
- 三字经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三略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韩湘子全传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白牡丹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