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越山见梅
作者:吴文英 年代:宋代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吴梦窗的这首《点绛唇》着力之处既不在句法章法的光彩夺目,亦不在刻意追险求奇,一字一句皆出自天然。只是由于其立意之高、取径之远,使得这首词读来颇具灵性,处处流露出真实性情。体现了梦窗词清疏空灵的本色。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起二语,从侧面着笔,所感甚大。春天还未到来时,人们自然不会携酒探春,更不会到这万壑千岩深处来。“千岩”,点题越山。时梦窗寓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常游稽山,赏梅对雪,颇多词作。次句点出“酒”字,便流露微讽之意。“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点题“见梅”。
“瘦”咏梅常语。此词谓“瘦还如许”,可见词人已非初次在此见梅。四字包含着无限轻怜细惜之意。作者在词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梅花,仿佛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郎,在千岩路畔,日暮天寒,悄立盈盈,满怀幽思。
这片二句,更推深一步。“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这新愁,到底是词人见到梅花后产生的愁绪呢?还是说梅花在寂寞无主的环境中如有幽愁?在寒风吹拂下,相对更无一语。那里因为怕它化作千万片缤纷的落英,当然,更怕的还是才得相逢,离别之情尚未诉完又要别去。纵有无限的新愁旧绪,彼此也无法互倾心愫。古人咏花,多用“解语”故事,此词中活用又反用此意,尤觉婉曲动人,末三句转笔换意。“行人去,暗悄春素,横笛空山暮。”这也是“无限新愁”的注脚。借咏花而注入人事,可说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浑融境界。仔细品味个中情景,词人所眷恋的女郎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春素”,指洁白的梅花,这里借喻女子素洁的形体。“暗消春素”,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无声息地凋残,也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了容姿。咏梅诗词,多用闻笛故事。因为笛曲中有《梅花落》曲,听到声声横笛,回荡在空山暮色以之中,自然就联想到梅花的零落了。此词末三句所表现的是离索之思,蹉跎之恨,而又写得这样温婉浑厚,含蕴不尽,如同空山中回响的笛声,余音袅袅,给人们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尔雅
- 子夏易传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北史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华阳国志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乾坤大略
- 虎钤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黄帝内经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茶经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困学纪闻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唐传奇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总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闲情偶寄
- 诗词
- 金朝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