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作者:刘克庄 年代:宋代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译文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注释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推荐作品:
- 子
- 尚书
- 孝经
- 谷梁传
- 易传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围炉夜话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商君书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神峰通考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荡寇志
- 后汉演义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毛公案
- 释家
- 老子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