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图·教旗篇
经曰:春秋末,并为战国。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竞,而秦更名为角抵。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春蒐、夏苗、秋猕、冬狩,振旅理兵,所以不忘战也。宜(仲)尼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今边军更名曰:教旗。使士卒识金鼓、别旗帜、知行列、谙部分,乃一军之节制也。
凡教旗於平原高山,大将军居其上,南向左右各置鼓一十二面、角一十二具,各树五色旗,六纛居前,旌节次之,监军、御史、裨副、左右、衙官、骑队如偃月形为候骑,下临平野,使士卒目见旌旗、耳闻鼓角、心存号令,乃命十将左右决胜,将总一十二将一万二千人,兵刃精新,甲马旗帜分为左右厢,各以兵马,使为长班布其次。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以长参短,以短参长。回军转阵,以前为後,以後为前,进无速奔,退无趋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员而不可败者,奇正是也。进止有度,徐疾有节,以正合,以奇胜,听音、望麾,乍合乍离,於是三令五申。
白旗点、鼓音动,则左右厢齐合;朱旗点、角音动,则左右厢齐离。离之与合,皆不离子午之地。左厢阳向而旋,右厢阴向而旋,左右各复本位。白旗掉、鼓音动,左右云蒸鸟散,弥川络,野然而不失队伍之疏密;朱旗掉、角音动,左右各复本位。前後左右无差尺寸。
经曰:散则法天,聚则法地。如此三合而三离,三聚而三散,不如法者,吏士之罪,可从军令。於是大将军出五彩旗一十二面,各树於左右阵前,每旗选壮勇士五十人守旗,选壮勇士五十人夺旗;右厢夺左厢旗,左厢夺右厢旗。鼓音动而夺,角音动而止。得旗者胜,失旗者负。胜赏、负罚,离合之势,聚散之形,胜负之理,赏罚之信。因是以教之。
- 推荐作品:
- 诗经
- 仪礼
- 论语
- 子夏易传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通典
- 史评
- 荀子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略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医家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濒湖脉学
- 术数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容斋随笔
- 尚书正义
- 太平御览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魏晋
- 隋代
- 金朝
- 元代
- 明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