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杂说·风论
《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夫风何以为百病之长乎?《大易》曰:者善之长也。盖冬至四十五日,以后夜半少阳起而立春,于立春前十五日交大寒节,而厥阴风木行令,所以疏泄一年之阳气,以布德行仁,生养万物者也。故王者功德既成以后,制礼作乐,舞八俏而宣八风,所谓四时和,八风理,而民不夭折。风非害人者也,人之腠理密而精气足者,岂以是而病哉!而不然者,则病斯起矣。以天地生生之具,反为人受害之物,恩极大而害亦广矣。盖风之体不一,而风之用有殊。春风自下而上,夏风横行空中,秋风自上而下,冬风刮地而行。其方位也,则有四正四隅,此方位之合于四时八节也。立春起艮方,从东北隅而来,名之曰条风,八节各随其方而起,常理也。如立春起坤方,谓之冲风,又谓之虚邪贼风,为其乘月建之虚,则其变也。春初之风,则夹寒水之母气;春末之风,则带火热之子气;夏初之风,则木气未尽,而炎火渐生;长夏之风,则挟暑气、湿气、木气(未为木库),大雨而后暴凉,则挟寒水之气;久晴不雨,以其近秋也,而先行燥气,是长夏之风,无所不兼,而人则无所不病矣。初秋则挟湿气,季秋则兼寒水之气,所以报冬气也。初冬犹兼燥金之气,正冬则寒水本令,而季冬又报来春风木之气,纸鸢起矣。再由五运六气而推,大运如甲己之岁,其风多兼湿气;一年六气中,客气所加何气,则风亦兼其气而行令焉。然则五运六气非风不行,风也者,六气之帅也,诸病之领袖也,故曰∶百病之长也。其数变也奈何?如夏日早南风,少移时则由西而北而东,方南风之时,则晴而热,由北而东,则雨而寒矣。四时皆有早暮之变,不若夏日之数而易见耳。夫夏日曰长曰化,以盛万物也,而病亦因之而盛,《阴符》所谓害生于恩也。无论四时之风,皆带凉气者,木以水为母也;转化转热者,木生火也;且其体无微不入,其用无处不有,学人诚能体察风之体用,而于六淫之病,思过半矣。前人多守定一桂枝,以为治风之祖方;下此则以羌、防、柴、葛为治风之要药,皆未体风之情,与《内经》之精义者也。桂枝汤在伤寒书内,所治之风,风兼寒者也,治风之变法也,若风之不兼寒者,则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治风之正法也。以辛凉为正而甘温为变者何?风者木也,辛凉者金气,金能制木故也。风转化转热,辛凉苦甘则化凉气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礼记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旧五代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大唐西域记
- 史通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折狱龟鉴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困学纪闻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红楼梦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老子想尔注
- 昭明文选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魏晋
- 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