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通变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作品的体裁是有一定的,但写作时的变化确实没有固定标准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如诗歌、辞赋,书札、奏记等等,名称和写作的道理都有所继承,说明体裁诗一定的;至于文辞的气势和感染力,惟有推陈出新才能永久流传,这说明变化是无限的。名称和写作道理有定,所以体裁方面必须借鉴过去的著作;推陈出新就无限量,所以在方法上应该研究新兴的作品。这样,就能在无穷尽的创作路上驰骋自如,汲取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不过,汲水的绳子太短的人,就会因打不到水而口渴;脚力软弱的人,也会半途而废。其实这并不是写作方法本身有所欠缺,只是不善于推陈出新罢了。所以讲到创作,就好像草木似的:根和干附着于土地,这是植物的共性;但由于枝叶所受阳光的变化,同样的草木就会有不同的品种了。
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唐歌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其揆一也。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昧气衰也。
因此九个朝代的诗歌,在情志的表达上都合乎创作发展的原则。黄帝时的《弹歌》,极为质朴。唐尧时的《在昔》歌,比黄帝时代的丰富。虞舜时的《卿云》歌,比唐尧时代的富有文采。夏代的《五子之歌》,比虞舜时文采更丰富。商周时代的诗歌,又比夏代华丽得多。这些作品在表达感情、叙述时事方面,其原则是一致的。后来楚国的骚体诗,以周代诗篇为模范。汉代的辞赋和颂,又模仿了楚国的《楚辞》。魏国的诗篇,继承了汉代风尚。晋代的作品,又钦仰魏人的文采。把这些情况商讨一下,可以看出:黄帝和唐尧时候的作品是淳厚而朴素的,虞夏两代的作品是朴素而鲜明的,商周时期的作品华美典雅的,楚国和汉代的作品是铺张而尚辞采的,魏晋两代的作品不免浅薄而靡丽,刘宋初年的作品更是不切实际而过分新奇。从质朴到不切实际,时代越近滋味越浅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家们都争着模仿近代作品,而忽视向古人学习,所以文坛上的风气就日益衰落了。
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桓君山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此其验也。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现今有才的人,都用心学习写作,可大多人忽略汉代作品,却模仿刘宋时代文章,虽然古代今代的作品都看,却模仿近代肤浅诡诞的作品而疏远古代华美典雅的作品。其实青色用蓝草提取,赤色用茜草提取,这两种颜色虽都超过本来两种草的颜色,但不能再有变化。桓谭说:“我看到新近作家华丽的作品,文辞虽漂亮,却无可取之处;待看了刘向和扬雄的文辞,往往有所收获。”这是上述论点的证明。所以提取青赤颜色,定要用蓝靛和茜草,要矫正伪体变革讹滥浮浅的文风,还要尊崇经书。在质朴与文采之间斟酌取舍,在典雅与通俗之间安排妥帖,就说会继承革新了。
夫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自兹厥后,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枚乘《七发》云∶“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相如《上林》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马融《广成》云∶“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出东,入乎西陂”。扬雄《校猎》云∶“出入日月,天与地沓”。张衡《西京》云∶“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于濛汜。”此并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
对声音形貌进行夸张的描写,汉代初辞赋已到极点。从此以后,互相因袭,循环不已;虽然有人想跳出当时的轨道,但最终都落回其中。如枚乘《七发》说:“遥远地望到东海,和蔚蓝的天空相连。”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看不到头,望不见边;太阳从东边的水中出来,月亮从西边的山上升起。”马融的《广成颂》说:“天地相连,无边无际;太阳从东面出来,月亮从西面上升。”扬雄的《羽猎赋》说:“太阳和月亮,出来又下去,天和地合在一起。”张衡的《西京赋》说:“太阳和月亮在这里出入,好像在扶桑和濛汜一样。”这些夸大的形容,五家都差不多。这类手法,无不是互相沿袭的。
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若乃龌龊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回骤,岂万里之逸步哉!
因此规划文章纲要,应该着重大的方面。首先广泛地例览和精细地阅读历代佳作,抓住其中的要领;然后开拓自己写作的道路,注意作品的关键,放长缰绳,驾马远行,安闲而有节奏。应该凭借自己的情感来继承前人,依据自己的气质来适应革新;文采像虹霓的拱背,光芒像凤凰的飞腾,那才算出类拔萃的文章。假如局限于偏激的看法,夸耀自己的一得之见;这只是在庭院内来回兜圈子,哪能算日行万里的良马呢?
赞曰∶
总结: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
写作的法则是运转不停的,每天都有新的成就。必须善于革新才能持久,必须善于继承才不贫乏。
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适应时代要求应该决断,抓住机会不要怯懦。看准文坛上今后的趋势,来创造动人的作品;同时也参考古代的杰作,来确定写作的法则。
- 推荐作品:
- 左传
- 尔雅
- 谷梁传
- 中庸
- 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明史
- 清史稿
- 新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武林旧事
- 通典
- 史评
- 菜根谭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司马法
- 管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茶经
- 吕氏春秋
- 格言联璧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释家
- 僧伽吒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先秦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