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兵器
《武经总要》里讲到北宋军队装备的格斗兵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格斗兵器,另一类是北宋时期新出现的兵器类型。前一类主要是刀和枪;后一类主要是各种棒类以及骨朵、铁链夹棒等。
刀
有8种名目: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其中只有手刀是短柄的,其余7种都是装有长柄的。手刀的样子已经和汉唐以来的传统形制不同了,刃口弧曲,刀头较宽,厚脊薄刃,坚重有力,比汉代的环首直刃铁刀更适于劈砍,是部队中常用的兵器。长柄的刀可以泛称为陌刀,其中又有直刃尖锋的掉刀以及类似偃月状的掩月刀、凤嘴刀、屈刀、笔刀等。以上列举的是当时军队里最常用的刀。
枪
《武经总要》中记录的有9种名目: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鵶颈枪、锥枪、梭枪、槌枪、大宁笔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安有长的木杆,上装刃,下装鐏。这些枪有些是供骑兵用的,有些是供步兵用的。骑兵用的枪常在枪首侧面加有双倒钩、单倒钩,或是在杆上装环,被称为环子枪。步兵使用的多是素木枪、鸦颈枪等。梭枪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兵器,它的柄较短,只有几尺长,是北宋时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那里汲取来的新品种。它是和盾牌配合使用的,,战士一手举着盾牌保护自己,另一只手拿着梭枪,它可以用来与敌人格斗拼刺,还可以投掷,以击中几十步以外的敌人。在当时,又可以叫标枪。
除了有锋刃的刀枪以外,北宋的步兵还常常使用没有锋刃,专门用来砸击敌人的兵器,其中最常用的是棒类。
棒
北宋时又叫棍、杵或杆,是用粗重坚硬的木料制成的,一般长1.5米左右,其中有在表面包一层铁皮的诃藜棒、前端装有带双倒钩尖刃的钩棒,以及没有尖刃只有倒钩的抓子棒。还有更厉害的一类,是在棒端安粗头,上面密密麻麻地安着尖钉,叫做狼牙棒。还有一种铁链夹棒,它的形状很像农村打麦场上使用的连枷,在棒的前端用链环连着另一个较短的铁棒,用来自上而下打击敌人,这是向西北的少数民族学来的一种兵器。另有一种连珠双铁鞭,即后世被俗称为三截棍的兵器,,直到今天还能在武术器材中看到它的形象。
骨朵
是这时期出现的新兵器,是在一根棒的顶部装一个圆球形的锤头,锤头呈多瓣球状的叫蒜头;制成带刺的蒺藜形状的叫蒺藜。从前旧京戏有一出戏名叫八大锤,说的就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由于岳飞的儿子岳云和另外三名将领都双手使锤,因此戏名定为八大锤,实际上当时的锤并不是戏台上的样子,而就是北宋兵器中的骨朵。在宋辽、宋金战斗中,主力是步兵的宋军要面对铁骑上的辽金骑兵,抡起大棒和锤去砸击敌人的兵马,当然比用单薄的刀枪直射更为有力。,也许这就是宋辽金时期宋军大量使用棒类砸击兵器的直接原因。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诗经
- 论语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史记
- 旧唐书
- 宋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顺宗实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洛阳伽蓝记
- 史通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清代名人轶事
- 齐东野语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杨家将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朝野佥载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中说
- 庄子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伯牙琴
- 词曲
- 诗词
- 两汉
- 魏晋
- 唐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