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影响
政治改革
主词条:吴起变法
在楚国时,作为令尹的吴起全力辅佐楚悼王进行变法。他变法原则有三条:
一是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具体做法是取消封君三世以后子孙的爵禄,降低官吏的俸禄;二是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即剥夺一些旧贵族的有余来补充新兴地主的不足,逐步废除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三是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即加强对军队训练,在战争中进有重赏,退有重刑。用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的军队争夺天下。
吴起确立变法原则之后,在楚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为了能自上而下加以贯彻,吴起首先主张明法审令,厉行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敢苟同,行不敢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法治;其次,实行增收节支的方略。增收,通过捐不急之官,即卖掉不重要的闲职官位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节支,即废公族疏远者,也就是废除那些非楚王直系的贵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保障,同时裁减群臣的俸禄,精简无能无用的官员,裁撤不急之官,把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通过这一方略,为楚国的强兵之路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再次,强兵以破横散纵。在外交上,吴起以楚国军事实力的崛起替代纵横家游说之言。换言之,建立在强兵基础上的楚国外交,不再需要纵横家的调停和斡旋。因此他破横散,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以此禁止纵横家游说,防止内外勾结。吴起的强兵之策,建立在他擅长的军事谋略上,当是其长项。
按照《韩非子》的说法,则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仅仅实行了一年左右,就因支持他变法的楚悼王的驾崩而终结。但这么短时间的变法,收效却十分显著,使楚国迅速发展,出现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各诸侯国为之震惊。到吴起死后,后人也有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的看法。
军事思想
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在《吴子》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吴子》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也因其在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春秋时代的军事家孙武并称孙吴。
学术贡献
吴起学于儒门,深通兵法,又为战国法家之先驱,其思想具有兼融儒法诸家的特点。一方面,吴起秉持儒家德治理念,向魏武侯阐述了治国在德不在险的理念。另一方面,吴起变法一楚国之俗,展露出明法审令、信赏必罚、持势任术、立公弃私的法家思想。同时,作为《左传》撰定者,吴起的史家特质显现出思想话语的多样性,其发微春秋元年大义,向君王陈述治国之本,正折射出儒法两家思想在维系君权秩序价值方面所由通。这种宗儒任法的思想形态,,在战国由儒入法的思想史历程中具有转捩意义。
- 推荐作品:
- 左传
- 周礼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南齐书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杂史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传记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越绝书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书目答问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儒林外史
- 绿野仙踪
- 唐传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后汉演义
- 薛刚反唐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中说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别集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诗词
- 两汉
- 五代
- 金朝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