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之华
作者:佚名 年代:先秦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译文
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
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母羊头特大,鱼篓映星光。人有食可吃,岂望饱肚肠!
注释
苕(tiáo):植物名,又叫凌霄或紫葳,夏季开花。华:同“花”。
芸(yún)其:芸然,一片黄色的样子。
维其:何其。
牂(zāng)羊:母羊。坟首:头大。
三星:泛指星光。罶(liǔ):捕鱼的竹器。
鲜(xiǎn):少。
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呢,却难以为生。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如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下,本以人为贵,今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如无生”的话,实在悲哉痛哉,愤极恨极。
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几如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牂羊”两句确如清方玉润所说“造语甚奇”(《诗经原始》)。正因为“奇”,所以旧说纷纭,多不得要领。其实这是诗人诉说忧愤的原因,意思是说:荒年无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打鱼吧,水中捕鱼的竹器中只有星光不见鱼。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本已惨绝人寰,可是此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何况饥饿已久的人呢。不消说个个枯瘦如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说得何等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怵目惊心,不忍卒读。对于这两句话王照圆还特地记下她闻见的一段事实,加以印证,其文说:“东省乙巳、丙午三四年,数百里赤地不毛,人皆相食。鬻男卖女者,廉其价不得售,率枕藉而死。目所亲睹,读此诗为之太息弥日。”并自注云:“巳、午间,山左人相食。默人与其兄鹤岚先生谈诗及此篇,乃曰:‘人可以食’,食人也;‘鲜可以饱’,人瘦也。此言绝痛,附记于此。”可见,此诗所反映的周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此诗哀饥民之不幸而作。《毛诗序》说:“《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至于作者,从诗“歌其食”的内容推测,有可能是饥民,或是一位了解人民、同情人民的下层士人。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仪礼
- 公羊传
- 子夏易传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周书
- 梁书
- 陈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庐山记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折狱龟鉴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艺舟双楫
- 园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雍正剑侠图
- 何典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河东记
- 小八义
- 北史演义
- 毛公案
- 中说
- 庄子
- 阴符经
- 曾国藩家书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历史故事
- 南北朝
- 隋代
- 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