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评价
胡适先生就认为从文章上看来, 《三侠五义》与《小五义》决不是一个人做的。
胡适序里写道:后来光绪庚寅北京文光楼续刻《小五义》及《续小五义》,序中说有友人与石玉昆门徒素相往来……将石先生原稿携来这话大概不可相信。《三侠五义》的末尾有续集的要目,其中不提及徐良,提柳龙、丁蛟、丁凤,而《小五义》以下, 徐良为最重要的人,这是一可疑;《三侠五义》已写到军山的聚义,而《小五义》仍从颜按院上任敍起, 重述至四十一回之多,情节多与前书不同,文章又远不如前集,这是二可疑;《小五义》中,沈仲元架走颜按院一件事是最重要的关键,,然而前集百零六回敍邓车行刺的事并无气走沈仲元的话,末尾的要目预告裏也并没有沈仲元架跑颜按院的话,这是三可疑;《三侠五义》末尾预告续集也有不足百回,而《小五义》与《续小五义》共有二百几十回,这是四可疑。从文章上看来,《三侠五义》与《小五义》决不是一个人做的,所以《〈小五义〉序》里的话是不可靠的,然而《〈小五义〉序》却使我们得一个消息: 大概石玉昆此时已死了,他若不曾死,文光楼主人决不敢扯这个大谎。
鲁迅先生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序 虽云二书 皆石玉昆旧本, 而较之上部 , 则中部荒率殊甚, 入下又稍细, 因疑草创或出一人, 润色则由众手, 其伎俩有工拙, 故正续遂差异也。鲁迅在下这个结论时很是慎重的, 而且对草创或出一人, 润色则由众手这一结论说得不肯定, 前面一疑字说明这只是一个设想, 有待进一步证实。 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 文光楼主人石铎的《小五义序》是否可靠。为了论述的方便, 先摘引其部分序文:《小五义》一书, 何为而刻也? 只以采访《龙图阁公案》底稿, 历数年之久, 未曾到手。,适有友人与石玉昆门徒素相往来, 偶在铺中闲谈, 言及此书, 余即托之搜寻, 友人去不多日, 即将石先生原稿携来, 共三百余回, 计七八十本, 三千多篇, 分上、中、下三部, 总名《忠烈侠义传》。原无大、小之说, 因上部《三侠五义》为创始之人, 故谓之大五义, 中、下二部五义, 即其后人出世, 故谓之《小五义》。余翻阅一遍, 前后一气, 脉络贯通, 与坊刻前部略有异同。这段话并非全真, 也并非全假, 要具体分析。,文光楼主人不惜重金,购求到手《小五义》、《续小五义》这件事当不会有假, 而且他购求到手的是说书艺人演出的记录稿, 结合具体作品的形态来看,也属可信。但问题在于其所购文稿是不是石玉昆的原稿, 他所购到的前部与已刊刻的《三侠五义》是否仅仅略有异同,其所购书稿是否根本没有所谓前部, 而只有《小五义》、《续小五义》两种。笔者的看法是文光楼主人石铎购到的只有《小五义》、《续小五义》两部书, 出于商业上的考虑, 他借用著名艺人石玉昆的名号, 其所购之书并非石玉昆原稿。
- 推荐作品: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晋书
- 清史稿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围炉夜话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北山酒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权谋残卷
- 南越笔记
- 水浒传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阴符经
- 抱朴子
- 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历史故事
- 诗词
- 先秦
- 唐代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