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自刑
凡自割喉下死者,其尸口眼合,两手拳握,臂曲而缩,(死人用手把定刃物,似作力势,其手自然拳握)肉色黄,头髻紧。
若用小刀子自割,只可长一寸五分至二寸;用食刀,即长三寸至四寸以来;若用瓷器,分数不大。逐件器刃自割,并下刃一头尖小,但伤着气喉即死。
若将刃物自斡着喉下、心前、腹上、两胁肋、太阳、顶门要害处,但伤着膜,分数虽小即便死;如割斡不深,及不系要害,虽三两处,未得致死。
若用左手,刃必起自右耳后,过喉一、二寸;用右手,必起自左耳后。伤在喉骨上难死,盖喉骨坚也;在喉骨下易死,盖喉骨下虚而易断也。其痕起手重,收手轻。(假如用左手把刃而伤,则喉右边下手处深,左边收刃处浅,其中间不如右边。盖下刃太重,渐渐负痛缩手,因而轻浅,及左手须似握物是也。右手亦然)
凡自割喉下,只是一出刀痕。若当下体死时,痕深一寸七分,食系、气系并断;如伤一日以下体死,深一寸五分,食系断,气系微破;如伤三、五日以后死者,深一寸三分,食系断。须头髻角子散慢。
更看其人面愁而眉皱,即是自割之状。(此亦难必)
若自用刀剁下手并指节者,其皮头皆齐,必用药物封扎。虽是刃物自伤,必不能当下体死,必是将养不较致死。其痕肉皮头卷向里,如死后伤者,即皮不卷向里,以此为验。
又有人因自用口齿咬下手指者,齿内有风着于痕口,多致身死,少有生者。其咬破处疮口一道,周迥骨折必有脓水淹浸,皮肉损烂,因此将养不较,致命身死。其痕有口齿迹,及有皮血不齐去处。
验自刑人,即先问原申人∶其身死人是何色目人?自刑时或早或晚?用何刃物?若有人来认识,即问∶身死人年若干?在生之日使左手、使右手?如是奴婢,即先讨契书看,更问∶有无亲戚?及已死人使左手、使右手?并须仔细看验痕迹去处。
更须看验,在生前刃伤即有血行,死后即无血行。
- 推荐作品: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中庸
- 易传
- 白虎通义
- 宋史
- 元史
- 旧五代史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杂史
- 贞观政要
- 奉天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岭外代答
- 政书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太白阴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桑辑要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茶经
- 杂家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二刻拍案惊奇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中说
- 道家
- 庄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牡丹亭
- 长生殿
- 南北朝
- 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