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卷下·治法·临病患问所便论
病者之爱恶苦乐,即病情虚实热之征。医者望色切脉而知之,不如其自言之为尤真也。
惟病明明为医者言之,则医者正可因其言,而知其病之所在以治之。乃不以病患自知之真,对症施治,反执己之偏见,强制病患,未有不误人者。如《伤寒论》中云:能食者为中风,不能食者为中寒。则伤寒内中风之症,未尝禁其食也。乃医者见为伤寒之症,断不许食。凡属感证,皆不许其食。甚有病已半愈,胃虚求食,而亦禁之,以至因饿而死者。又《伤寒论》云:欲饮水者,稍稍与之。盖实火烦渴,得水则解,未尝禁冷水也。乃医家凡遇欲冷冻饮料之人,一概禁止。并有伏暑之病,得西瓜而即愈者。病患哀求欲食,亦断绝不与,至烦渴而死。如此之类,不可枚举。盖病者之性情气体,有能受温热者,有能受寒凉者;有不受补者,有不禁攻者,各有不同。乃必强而从我意见,况医者之意见,亦各人不同,于是治病之法,无一中肯者矣。《内经》云∶临病患问所便。盖病患之所便,即病情真实之所在。如身大热,而反欲热饮,则假热而真寒也;身寒战,而反欲寒饮,是假寒而真热也。以此类推,百不失一。而世之医者,偏欲与病患相背,何也?
惟病患有所嗜好,而与病相害者,则医者宜开导之。如其人本喜酸,或得嗽症,则酸宜忌;如病患本喜酒,得湿病,则酒宜忌之类。此则不可纵欲以益其疾。若与病证无碍,病患之所喜,则从病患之便,即所以治其病也。此《内经》辨证之精义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孟子
- 子夏易传
- 周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靖康传信录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三略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葬法倒杖
- 艺术
- 古画品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山海经
- 西游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荡寇志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知言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伯牙琴
- 隋代
- 宋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