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闲游
作者:刘将孙 年代:元代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调下题作“闲游”,上阕写闲游中所见,下阕写闲游中所感,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那种想见西湖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出来。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这样的写法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的画面。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闲情致。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奇峰突起。境界骤变。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认出岫”,至此顿生枨触,优游之情马上化成一腔悲恨。
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这些景物具有与西湖相似的特征;其二是主观上词人有见过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面前仿佛呈现出西湖的迷蒙景色,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过片三句,是全篇感情的高潮。红笺以血染。锦句用泪题,全是伤心之语,可见愁恨之深。下面他不说自己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忆念故国之情。
结尾二句,前后呼应,感情又深入一层。前面说眼前景色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可见西湖之遥远。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同时也是由于政治上的限隔。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词人唯有托诸梦境。
“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到,可是即使到了梦中。他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词人那种想见西湖,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1257-?)字尚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须溪先生刘辰翁之子,又称小须。
宋末举进士。
做过延平教官。
入元后主讲临汀书院。
有《养吾斋集》。
- 推荐作品: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新唐书
- 魏书
- 北齐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传记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通典
- 传习录
- 近思录
- 帝范
- 三十六计
- 素书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官场现形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十二楼
- 常言道
- 西汉演义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词曲
- 元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