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秦三·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语曰:‘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复于王前耶!
范雎通过王稽的帮助来到秦国,他向秦昭王献书说:“臣听说贤明的国君主政,有功劳的必然得到奖赏,有能力的一定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俸禄就多,战功多的爵位就高,能治理民众的担任的官职就大。没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让他任职,有能力的人绝不会被埋没。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话说得对,就请大王依照这些执行,臣自信这些有利于国家政治。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对,那臣即使久留于秦也没有什么作用。
“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谚语道:‘一般的君王总是对喜欢的人奖赏,对厌恶的人施以惩罚。贤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总是奖赏有功的人,惩罚有罪的人。’现在,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我怎敢拿毫无把握的计策上献给大王呢?臣虽鄙贱不足以闻,大王又难道会认为举荐臣的人(指王稽)胆敢欺诈大王吗?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为其凋荣也。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尧、舜、禹、汤复生,弗能改已!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已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耶!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
“臣听说,周之砥卮、宋之结绿、魏之悬黎、楚之和璞,都是为璞所遮的美玉,虽然最初的时候工匠不能辩别,可是它们最终成为天下有名的宝器。既然这样,那么圣王所遗弃的人难道对国家就没有用途吗?臣听说善于治家的,就要取之于国;善于治国的,就要取之于诸侯。正因为天下有明君贤主,各诸侯国才不可能独据贤士。究其原因,在于昏庸的诸侯们空有眼珠,不能识才,以致让人才流失。正如医术高明的医生能预测生死一样,贤明的君主能够洞察事情的成败,有利就实行,有害就放弃,疑惑不定就不妨尝试一下。这是尧、禹、汤等圣主也无法改变的通则。
书上,秦王说之,因谢王稽说,使人持车召之。
“至关重要的言语,臣不敢写在这里;而一些肤浅的话语又不值一说。臣内心惴惴不安,也许是臣的愚味无知,使言语不符合大王心意,或者是因为臣出生贫寒,不足以听信。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我的意思是,希望大王能稍微腾出一点游览观赏的时间,我将当面进言。”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尚书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宋史
- 南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九州春秋
- 地理
- 水经注
- 都城纪胜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国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三略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医家
- 农桑辑要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智囊全集
- 清代名人轶事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小五义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抱朴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诗人玉屑
- 长生殿
- 历史故事
- 诗词
- 先秦
- 五代
- 金朝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