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察贼
223、赵广汉知情(孙沔一事附)汉赵广汉,为京兆尹。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行劫,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出汉书本传。旧集不载。
按:此广耳目以察贼者也。孙沔副枢知徐州时,淮阳军有强盗数人,捕之急,过徐境。沔即知之。方宴客,淮阳檄至,召吏谕曰:“淮阳贼几人,易衣冠,舍某处。”少顷,皆捕至庭下。见孙威敏公遗事录。与广汉类矣。史称广汉“善为钩距,以得事情。”谓钩致其隐伏,使不得遁;距闭其形距,使不可窥也。世言沔所用为耳目者,虽左右亲信之人,亦莫能晓,殆亦挟此术欤?
224、苻融占梦已见释冤门。
225、柳崇温颜后魏柳崇,为河中太守。郡人张明失马,疑执十余人。崇初到郡,见之,不问贼事,人别借以温颜,更问其亲老存否,农业多少,而微察其辞色,即获真贼吕穆等二人,余并放遣。郡中畏服,境内帖然。出北史本传。旧集不载。
按:崇不问贼事者,恶彼匿其情也;问以亲老存否,农业多少者,欲彼吐其情也。于是真情见乎辞色,乃可微察,以获真贼,是亦用鞫情之术者也。贼与盗异,害物曰贼,攘物曰盗;劫取曰贼,窃取曰盗。此失马者,殆被劫欤?不然,何以疑执十余人也。
226、韦鼎中忌隋韦鼎,为光州刺史。州中有土豪,外修边幅,而内行不轨,尝为劫盗。鼎于都会时谓之曰:“卿是好人,那忽作贼?”因条其徒党奸谋逗遛,其人惊惧,即自首服。出南史韦睿传。鼎,其孙也。旧集不载。 按:此亦广耳目以察贼者,用于鞫情之术,则以中其忌讳,故能使之首服也。
227、吕元膺搜舆(柳公绰一事附)唐吕元膺,镇岳阳。因出游览,有丧舆驻道左,男子五人,衰服随之。元膺曰:“远葬则汰,近葬则简,此必诈也。”亟令左右搜索棺中,皆兵刃,乃擒之。诘其情,对曰:“欲过江劫掠,故假为丧舆,使渡者不疑。又有同党数辈,已在彼岸期集。”悉捕获以付法。旧不着出处。
按:苏无名察奸之术,正与元膺察贼相类。柳氏叙训有一事云:柳公绰,为襄阳节度使。岁歉,邻境尤甚。有齐衰者,哭且献状曰:“迁三世十二丧于武昌,为津吏所遏,不得出。”公绰览之,即命军候擒其人,破其柩,皆实以稻米。盖葬于歉岁,不应并举三世十二丧,故知其诈耳。虽非劫取者,而与元膺搜舆事颇相类也,故附着之。然议者以为闭籴非美,不足为法。今但取其明察,虑有他奸,故着为察贼之鉴耳。
228、张咏勘僧张咏尚书,知江宁府。有僧陈牒出凭,咏据案熟视久之,判送司理院勘杀人贼。翌日,群官聚听,不晓其故,咏乃召问:“为僧几年?”对曰:“七年。”又问:“何故额有系巾痕?”即惶怖服罪。盖一民与僧同行,于道中杀之,取其祠部戒牒,自披剃为僧也。见李畋虞部所撰忠定公语录。
按:善察贼者,必有以识之,使不能欺也;善鞫情者,必有以证之,使不可讳也。咏实兼此二术矣,可不谓之明乎。
229、乔某收诘乔某虞部知果州西充县时,有强寇,夜出剽掠,罪人久不获。民或争财,而讼于庭,某察其物色有异,乃曰:“是必前日盗也。”收诘之,果服。见吕大监正字所撰墓志。某华阴县人,失其名。
按:昔鲁两生有大臣节,而史失其名,然迹之着不可掩也。今江某之核奸,乔某之察贼,其事必传矣,虽失其名,亦何憾哉!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匡谬正俗
- 魏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五代新说
- 奉天录
- 别史
- 十七史百将传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潜夫论
- 素书
- 百战奇法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法家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农家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园冶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初刻拍案惊奇
- 狄公案
- 十二楼
- 北游记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无量寿经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桃花扇
- 诗词
- 先秦
- 明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