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好恶
胡子曰:寡欲之君,然后可与言王道。无欲之臣,然后可以言王佐。
志仁则可大,依仁则可久。
仲尼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谓尽心矣。天即孔于也,孔手即天也。释氏无障碍,而所欲不能不逾矩,吾知其未见心之全也,猖狂妄行而已。
有其德,无其位,君子安之。有其位,无其功,君子耻之。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利势,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
一嘘吸,足以察寒暑之变,一语默,足以着行藏之妙,一往来,足以究天地之理。自陋者,不足与有言也,自小者,不足与有为也。
人虽备天道,必学然后识,习然后能,能然后用,用无不利,唯乐天者能之。
有之在己,知之在人。有之而人不知、从而与人较者,非能有者也。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水有根,故其生不穷;氟有性,故其运不息。德有本,故其行不穷。孝悌也者,德之本欤!
有是心则有知,无是心则无知。巧言令色之人,一失其心于浮伪,未有能仁者也。
等级至严也,失礼乐则不威,山河至险也,失礼乐则不固。礼乎乐乎,天下所日用,不可以造次颠沛废焉者乎!富可以厚恩,贵可以广德,是君子之所欲。有求之而得者,有不求而得者,有求而不得者,命有定矣。信而不渝,然后能为君子。
有为之为,出于智巧。血气方刚,则智巧出焉。血气既衰,则智巧穷矣。或知功之可利而锐于立功,或知名之可利而进以求名,或知正直之可利而勉于正直,或知文词之可利而习于文词,皆智巧之智也。上好恬退,则为恬退以中其欲;上好刚劲,则为刚劲以中其欲;上好温厚,则为温厚以中其欲;上好勤恪,则为勤恪以中其欲;上好文雅,则为文雅以中其欲,皆智巧之巧也。年方壮则血气盛,得所欲则血气盛,壮迈往失则血气挫折,消懦而所为屈矣,无不可变之操也。无为之为,本于仁义。善不以名而为,功不以利而劝,通于造化,与天地相终始,苟不至德,则至道不凝焉。
圣人不可得而见矣,其遗言犹龙之蜕,犹虎之皮。用其文章,犹足动观听,况能充其蜕,复其皮。得其精神以设施于天下,其拨乱兴治如反覆手足。不得其道,与天下之人角智力者,嵲嵲乎殆哉!
有聚而可见谓之有者,知其有于目,故散而不可见者谓之无。有实而可蹈谓之有者,知其有于心,故妄而不可蹈者谓之无。
马牛,人畜也。御之失道,则奋其角踶,虽有猛士,莫之敢撄,得其道,则三尺童子用之,周旋无不如志焉。天下分裂,兆民离散,欲以一之,固有其方,患在人不仁,虽与言而不入也。
知几,则物不能累而祸不能侵。不累于物,其知几乎!
郡县天下,可以持承平而不可支变故,封建诸侯,可以持承平,可以支变故。
自观我者而言,事至而知起,则我之仁可见矣。事不至而知不起,则我之仁不可见也。自我而言,心与天地同流,夫何间之?
处已有道,则行艰难险厄之中无所不利;失其道,则有不能堪而忿欲兴矣。是以君子贵有德也。
- 推荐作品:
- 尚书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新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杂史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史评
- 史通
- 弟子规
- 孔子家语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颜氏家训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新齐谐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说岳全传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牡丹亭
- 先秦
- 金朝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