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价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清代学者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周礼
- 孟子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魏书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增广贤文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素书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医家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葬书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绿野仙踪
- 隋唐演义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龙城录
- 南史演义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老子想尔注
- 古文观止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长生殿
- 诗词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