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卷上·忌用转下
《内经》并无转下之说,止言发散,又止言辛甘发散为阳。辛温之药达表则自然汗散,攻里则自然开通。(据先生之论谓辛甘发散为阳,故表邪解而里自和,非辛甘能攻里也,后人当活看。)非若寒苦之药,动人脏腑,泄人元气也。夫巴豆、硝黄之类能直穿脏腑,非大积大聚,元气壮实者,不敢轻用。今之庸医不问虚实,动辄便行转下,以泄六腑各气,转生他证。重则脾胃渐衰,不进饮食,肌肉消瘦而死。又俗云∶春行夏补,至秋时须服通行药数剂,以泄夏月积热,此语甚讹。(俗医惯将此数语印人耳目,夫《内经》四时调养生长收藏之道,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何等圆活,而愚人执守一说,不肯精求《灵》、《素》,良可慨也!)
夫热在内,自然从五脏六腑及大小便中泄出。若以凉药泄热,吾恐热气未去一分,而元气已衰九分。尝观服转药一剂,则有五七日饮食脾胃不能复旧。况乎三焦暖热方能腐熟水谷,若一刻无火则肌肤冰冷,阳气脱尽而死矣。故《内经》止有沉寒痼冷之论,未有积热纯阳之说。纵然积热为病,一服转下便可解救。若阴寒为病,则四肢逆冷,死在须臾。古人立法,若狂言妄语,逾垣上屋诸大热证,亦要论其大便如何。数日不出者,有燥屎也,方下之,若大便如常,即不可下。(狂言妄语,逾垣上屋,自是热证,然有一种面青脉急,或面黑脉微,手足厥冷者,又属阴证。此系无附之阳,必死之证,若治之早或有生者。)
今人于并无以上热证,而亦概用寒凉转下,必欲尽去其热,吾不知将以何为生气。夫人身无热则阳气尽矣。此河间、丹溪遗讹后世,业医者不可以不察此弊也。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孝经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说苑
- 将苑
- 尉缭子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慎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山海经
- 警世通言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长生殿
- 诗词
- 魏晋
- 金朝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