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译文
诗要另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这和多读书有学问没有什么关系;诗要另有一种意趣,它是抽象说理所达不到的。可是古人没有不多读书做学问,不多通晓人情物理的。所谓不运用逻辑推理,不把话说尽而有言外之意,才是上等的。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
盛唐的诗人着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难以直接把握,好象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对这个问题作特别的理解,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这样的方法来作诗,哪里是不下工夫,却终究不如古人的诗。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而且他们的作品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全篇读完,也不知主旨何在。他们的末流更严重,叫噪怒张,大大违背了忠厚的传统,几乎以谩骂攻讦为诗。诗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一次厄运,可说是诗的不幸了。
那么近代的诗就没有可取的吗? 回答说,有可取的,我取那些合于古人的作品罢了。本朝初期的诗还在沿袭唐人:王禹偁学白居易,杨亿、刘筠学李商隐,盛度学韦应物,欧阳修学韩愈古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的诗风。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学唐人的诗风才变了。黄庭坚在字句上更下了很深的工夫,他那套诗法后来很盛行,海内称为江西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等人,唯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又稍稍接近清苦的诗风。江湖派诗人大多仿效这种诗体,,一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不知道他们只是进入声闻、辟支的小乘境地,哪里象盛唐诸公达到了大乘正法的境地呢!
唉!正法已经很久不传了。唐诗的理论没有大力倡导,唐诗创作的真谛却是明白的。现今既然提倡江西诗派就是诗正宗,那么学诗的人就会认为唐诗不过只是这个样子,这不是诗发展的又一不幸吗! 所以我不自量力,从而定下诗的宗旨,而且借禅理来作比喻,推求汉魏以来诗歌的本源,而断然地认定应当以盛唐为法。即使会得罪当世的君子,也是不退避的。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礼记
- 孟子
- 公羊传
- 白虎通义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旧五代史
- 梁书
- 逸周书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列女传
- 载记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蛮书
- 传习录
- 儒家
- 小窗幽记
- 帝范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棠阴比事
- 农家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墨子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搜神后记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大唐新语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毛公案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列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刘子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牡丹亭
- 历史故事
- 先秦
- 唐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