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成书年代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历代概况
《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汉唐时期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
⑴董仲舒对《大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将儒家经学由民间思想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开启了儒学成为官学、显学和国学的始点。
⑵郑玄将西汉后期流传的各种《礼记》抄本,相互校对,并作注解,使得《礼记》大行于世,并流传至今。他的著作《三礼注》中《礼记·大学》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大学》研究著述。
⑶孔颖达解读《大学》,重点强调诚意的关键性作用。他将《大学》文本分为两大段,为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传两部分做好了铺垫。
⑷韩愈把仁义定为道的根本,并以《大学》为依据,提出了正心一诚意一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的儒家道德的修炼路径。他在《原道》中引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来证明和张扬儒家道统,并把《大学》《孟子》《易经》视做同等重要的经书,提高了《大学》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
宋代时期
⑴程颢、程颐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作大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作小经,并继续尊崇儒家经学的正统地位,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⑵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
元明清时期
⑴元仁宗于皇庆二年十一月颁布考试程序,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用书。
⑵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规定乡试、会试头场必考八股文,而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经文做题目,故大多读书人往往倾注一生,研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使《大学》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更加显赫。
⑶清代鼓吹复兴汉学,《大学》地位依然重要。
现当代
⑴台湾将《大学》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纲。
⑵《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⑶《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博士生必修课。
⑷《大学》学习形式呈现多样化,国学经典地位依然稳固。
历代版本
《礼记》注释本汉熹平石经本魏正始石经本程颢改本程颐改本朱熹《大学章句》本王柏改本季本改本高攀龙改本崔铣改本葛寅亮改本
- 推荐作品:
- 诗经
- 周礼
- 孝经
- 易传
- 白虎通义
- 史记
- 宋史
- 旧唐书
- 宋书
- 南史
- 北史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顺宗实录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华阳国志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说苑
- 中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司马法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韩非子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龙城录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总集
- 别集
- 龙川别志
- 诗词
- 先秦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