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影响
概述
《黄庭经》中的存思法,是古代道教推行的主要修炼方法之一,由于注重意念,静思默想,简便易行,很适合士大夫的口胃,故东晋以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炼丹养生方术的主流,所以《黄庭经》与《周易参同契》都对后代道教产生重要影响。不过,中唐以后道教传播《黄庭经》与晋南北朝大不相同,晋南北朝重默诵,中唐以后则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加以诠释。
注家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注重脏腑的性状、功能及调护方法,以生理结构和医药知识为主。如晚唐胡?《黄庭内景经五脏六腑补泻图》;绝大多数注家属于另一类,以内修术或内丹道来解释《黄庭经》,如欧阳修、白履忠等。此外,有不少文士也甚喜欢该经,如晋代的王羲之给道士书写《内景经》,而且仿其句式作辞赞,陆游更有诗句赞道: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黄庭经》在历史上先后被禁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并禁佛道时受劫难。,从内容上讲,《黄庭经》已完全排除了早期道书中反映民众愿望和要求的政治思想,主要讲长生久视之道,按理不会触犯统治阶级利益,也不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故它完全是公元六世纪那场大辩论后佛道两教受禁的牺牲品。《黄庭经》在元代又一次被禁。
多种版本
现传《黄庭经》有内景、外景、中景三种。一般认为中景经出世较晚,故通常所说《黄庭经》未包括《中景经》在内。据《内景经》卷上梁丘子注说,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内指脑中、心中、脾中,故称「黄庭」。心居身内,存观一体的象色,故称内景。所谓黄庭之景,实指道教修炼时产生的景象。
《外景》与《内景》先后出现于两晋,据称由晋代魏华存夫人所传。《黄庭经》以七言歌诀形式描述道教的修炼与养生学说,是道教思想与古医学结合的修真书。《黄庭经》为道教茅山宗的主要经典,在道教中十分盛行,后成为全真道功课之一。它为现代养生学提供了重要考价值。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 推荐作品:
- 孝经
- 谷梁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南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贞观政要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越绝书
- 庐山记
- 荀子
- 国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本草纲目
- 难经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梦溪笔谈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剪灯新话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海上花列传
- 前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诗词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