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兵制
中国三国时期,魏、蜀、吴封建割据,鼎足而立。其军事制度基本沿袭汉制,但又有所变化,主要是建立中、外军体制和实行世兵制。
曹魏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是曹氏父子以及后来的司马氏直接统辖的部队,前期较少,驻于京城之中,后期庞大,渐扩驻至城外。主要负责宫廷和京城宿卫,亦兼出征。编有中领、中护、中坚、中垒、武卫各营。外军是派驻边州重镇的军队,主要任务是征戍。驻守在与蜀、吴交界地区的外军,且耕且守,实行屯田。屯田兵以营为单位,每营编60人。州郡兵属地方武装,力量较弱,以守备本州、郡为任,必要时也应召出征。
曹魏的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下设各将军、校尉,分领中军诸营。在将军中以领军将军、护军将军最为重要,对内辅佐统帅,参与军事机要,对外监护诸军。魏末,中领军将军总统诸营,职权极重。外军由中央派都督分领,都督多由冠以一定名号的将军及中郎将充任。屯田兵则分设度支都尉、度支校尉、度支中郎将管领。曹魏军队的补给由国家统办。军粮、军费依靠租调和屯田收入,其中屯田收入在军粮供给中占很大比重。还设有司金中郎将负责监造兵器。
曹魏军队可区分为步军、骑军和水军。在前期,兵员靠募集、征发及强制降俘为兵等。到后期,逐渐形成世兵制,并成为主要集兵方式。世兵制使服兵役成为一部分人的特定义务,这部分人称为士,其家称为士家或兵户。士家必须集中居住,另立户籍,与民户分别管理,子孙世代为兵,士死其寡妻遗女还要配嫁士家。
- 推荐作品:
- 子
- 左传
- 公羊传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魏书
- 梁书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三字经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百家姓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避暑录话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韩湘子全传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薛丁山征西
- 无量寿经
- 阴符经
- 太玄经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词源
- 两汉
- 五代
- 宋代
- 金朝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