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六守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文王询问太公道:“统治国家管理百姓的君主,失掉他的权利和百姓的支持的原因是什么呢?”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太公答道:“那是他用人不慎造成的。君主应该做到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
文王问:“什么是六守?”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太公回答说:“所谓的‘六守’: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诚,四是信用,五是勇敢,六是智谋。”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文王问:“要怎样才能挑选到符合六守标准的人才呢?”太公说:“给他财物,‘考验他是否逾越礼法;使他尊贵的地位,考验他是否骄横不驯;对他委以重任,考验他是否坚定不移地去完成;让他去处理事务,考验他是否隐瞒欺骗;让他置身于危险之中,考验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去处理突发事变,考验他是否应变自如。富裕而不逾礼法的。是因为心中存有天理,这就是“仁爱”;尊贵而不骄横的,这就是“正义”;身负重任而能坚定不移去完成的,这就是“忠诚”;处理问题而不隐瞒欺骗的,这就是“信用”;身处危难而无所畏惧的,这就是“勇敢”;面对突发事变而应付裕如的,这就是“智谋”。君主不要把三宝交给别人,如果交给别人,君主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威。”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问:“您所指的三宝又是什么?”
文王曰:“敢问三宝?”
太公答道:“三宝就是大农、大工、大商。把农民组织起来聚居在一地互相帮助耕耘,就不会荒废土地,粮食就会充足;把工匠组织起来聚居在一地进行生产,工具交流使用,器具就会充足;把商贾组织起来聚居在一起进行贸易,相互进行贸易,财货就会充足。让这三大行业各安其业,百姓就不会寻思变乱。不应打乱这种区域结构,不要拆散居民的家族组织。使臣民不得富于君主,城邑不得大于国都。具备六守标准的人得到重用,君主的事业就能昌盛发达;三宝发展完备,那么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 推荐作品:
- 笠翁对韵
- 史记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梁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奉天录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史评
- 史通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百战奇法
- 将苑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鬼谷子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宣室志
- 小说家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狄公案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中说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昭明文选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