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韬·文启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文王询问太公说:“圣人治理天下应遵循什么样的治国原则呢?”
太公曰:“何忧何啬,万物皆得。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而游之,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太公答道:“无需忧虑什么,也不必抑制什么,天下万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制止,也不去忧虑,天下万物就会繁荣滋长。政令的推行,要使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就如同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推移那样。圣人遵循这一原则,则天下万物就会被潜移默化,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种从容悠闲无为而治的政治,君主必须反复探求。既已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于心中;既已藏于心中,就不可不贯彻执行;既已贯彻执行,就不必将其中的奥秘明告世人。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规律,而万物自会按其规律生长;圣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而自能成就辉煌的功业。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化直,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古代圣人把人们聚集起来组成家庭,把许多家庭聚集起来组成国家,把许多国家聚集起来组成天下。分封贤人让他们成为天下诸侯,把这一切叫做治理国家的纲纪。宣传弘扬教化,顺应民俗民情,移风易俗,把邪僻转化为正直,尽管各国的风俗不同,但能使民众安居乐业,人人尊敬爱戴君主,这就叫做天下大定。唉!圣人致力于清静无为,贤君致力于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能端正身心,所以会与民众抗争。君主政令烦多,就会导致刑罚繁苛,刑罚繁苛就会造成民众忧俱;民众忧惧,就会流散逃亡。上下不安生业,社会长期动乱不休,这就叫做政治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天下人心的向背就如同流水,阻塞它就会停止,开启它就会流动,保持静止状态时它就很清澈。唉!真是太神奇了!圣人知道了它从哪里开始,就能推断出它在哪里终止。”
文王曰:“静之奈何?”
文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静呢?”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太公答道:“天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老百姓有经常从事的生业。君主能同民众共安生业,天下就会太平。所以说最好的政治是顺应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教育感化进行治理。百姓被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民众无需施舍就能丰衣足食、这就是圣人的德治。”文王说:“您的话深合我意,我将朝思夕念,时刻不忘,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
- 推荐作品:
- 左传
- 礼记
- 论语
- 尔雅
- 中庸
- 史记
- 后汉书
- 元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水经注
- 蛮书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将苑
- 乾坤大略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慎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三命通会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名贤集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隋唐演义
- 穆天子传
- 南北史演义
- 荡寇志
- 说岳全传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诗词
- 魏晋
- 五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