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曹风·蜉蝣
【原文】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注释】
蜉蝣的羽啊,像穿着衣裳鲜明楚楚。心里的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处?
蜉蝣的羽啊,像穿着衣衫修饰华丽。心里的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息?
蜉蝣多么光泽啊,像穿着礼服洁白如雪。心里的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结?
【译文】
⑴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蜉蝣:一种昆虫,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
⑵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
⑶於(音wū乌):通“乌”,何,哪里。
⑷采采:光洁鲜艳状。
⑸掘阅(音xué穴):挖穴而出。阅:通“穴”。
⑹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
⑺说:(音睡):住,居住。
【赏析】
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覆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毛诗序》解说此诗,以为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以蜉蝣来讽刺国君的奢侈,实在有点比拟不伦的感觉。不过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所传达的是贵族阶层的情绪,应无疑问。从曹国的特定背景来看,一则其地多湖泊,适宜于蜉蝣生存,一则其国力单薄,处于大国的威逼之下,这里的士大夫也许因此对人生更多忧惧和伤感吧。
- 推荐作品:
- 中庸
- 文昌孝经
- 后汉书
- 新唐书
- 周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幼学琼林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将苑
- 吴子
- 投笔肤谈
- 法家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医学源流论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百家姓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隋唐演义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龙城录
- 小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中说
- 道家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先秦
- 南北朝
- 金朝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