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魏风·十亩之间
【原文】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注释】
十亩田间是桑园,采桑人儿真悠闲。走吧,与你把家还!
十亩田外是桑林,采桑人儿笑盈盈。走啊,与你携手行!
【译文】
①桑者:采桑的人。闲闲:宽闲、悠闲貌。
②行:且,将要。
③泄泄:和乐的样子;一说多人之貌。
④逝:往。
【赏析】
魏国地处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贫俗俭”(朱熹语)。然而,华夏先民是勤劳而乐观的,《魏风·十亩之间》即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这就是《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
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十亩之间》最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六句,重章复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至此,我们自然联想起《周南·芣苢》,它也主要写劳动的场景和感受。但由于它刻画的劳动场景不同,诗歌的旋律节奏和审美情调也不同。《芣苢》写的是一群女子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它通过采摘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收获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现了姑娘们娴熟的采摘技能和欢快的劳动心情。在结构上,四字一句,隔句缀一“之”字,短促而有力,从而使全诗的节奏明快而紧凑。《十亩之间》与《芣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成为《诗经》中在艺术风格上最具可比性的两首劳动歌谣。前人评《十亩之间》“雅淡似陶”(陈继揆《读风臆补》)。陶渊明《归园田居》确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满了姑娘的轻松欢乐,后者则蕴含着陶公的闲适超然;前者明快,后者沉郁,貌似而神异。
对《十亩之间》诗旨的阐释,除《毛诗序》政治附会性的“刺时”说之外,尚有苏辙的“偕友归隐”说和与之相近的方玉润的“夫妇偕隐”说。其实,这是隐然有“归隐”意识的读者,有感于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而生发的创造性想像,不是基于诗歌本文的客观阐释。此外,今人尚有主“情诗恋歌”说的,即把“行与子还”、“行与子逝”,解释为姑娘招呼自己的情侣一同走。这则是由于“子”字意义的含混而造成的阐释的歧解。细味全诗,诗章展示的显然是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
- 推荐作品:
- 诗经
- 礼记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围炉夜话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北溪字义
- 六韬
- 吴子
- 太白阴经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难经
- 温病条辨
- 渊海子平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茶经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清代名人轶事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东游记
- 孽海花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荡寇志
- 小五义
- 幻中游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历史故事
- 诗词
- 先秦
- 南北朝
- 唐代
- 元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