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天人解·糟粕传导
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川渎之决,由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盖三焦之火秘,则上温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胱而水窍闭。
《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以水性蛰藏,太阳寒水蛰藏,三焦之火秘于肾藏,则内温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是以气化之水渗于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热癃,水窍不开,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气上腾,爰与谷滓并入二肠,而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谓实则闭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左传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笠翁对韵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魏书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松漠纪闻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传习录
- 弟子规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吴子
- 尉缭子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淮南子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金楼子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小五义
- 白牡丹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僧宝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总集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历史故事
- 两汉
- 南北朝
- 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