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劳伤解·吐血
血敛于肺而降于胃,肺气能收,则鼻不衄,胃气善降,则口不吐。肺气莫收,经络之血,乃从鼻衄;胃气莫降,脏腑之血,因自口吐。而肺气之敛,亦因胃气之降,吐衄之证,总以降胃为主。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水寒土湿,中气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积莫容,势必外脱。土郁而无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皆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瘀血去后,寒湿愈增,往往食减而不消,饮少而不化。一旦土崩而阳绝,则性命倾殒,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于死。
其血色红鲜者,则缘肺热。然始因上热,而究变中寒。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热,即血中之温气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温气亡泄,是以大失血后,寒慄而战摇也。而其上热之时,推其中下,亦是湿寒。盖君相之火,随戊土下降,而归坎水,则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则君相升泄。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湿,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湿!胃逆火泄,升炎于上,而坎阳绝根,其肾水必寒。寒水泛滥,其脾土必湿,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见于痰唾之中者,其证稍缓。以血去非多,则气泄有限,虽亦中下寒湿,而一时不至困败。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润,败其中气,则亦归死亡耳。
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仅救五。而唐后医书,皆滋阴泻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实可哀也。
灵雨汤
甘草二钱 人参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柏叶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证,中下湿寒,凝瘀上涌,用人参、甘草,补中培土,茯苓、干姜,去湿温寒,柏叶清金敛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当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无下行之路,陈菀腐败,势必上涌。旧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窍,遂成熟路。再投清润之药,助其寒湿,中气败亡,速之死矣。若温中燥土,令其阳回湿去,复以半夏降逆,使胃气下行,瘀血既吐,鲜血自不再来。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当大用。
其零星咯吐,红鲜不凝,虽有上热,亦非实火,稍加麦冬、贝母,略清肺热。总以泻湿培土为主,不可过用苦寒也。
白茅汤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茅根三钱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零星吐鲜血者。
血之零吐红鲜者,虽缘土湿胃逆,而肺家不无上热,泻湿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药。若相火极旺,则加黄芩而倍芍药。仲景三黄泻心汤,是治相火之极旺者。但此等颇少,未易轻用。若上热不敌下寒之剧,当大温水土,清润诸法,切不可用也。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尚书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晋书
- 新唐书
- 宋书
- 明季南略
- 汉官六种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平宋录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都城纪胜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温病条辨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吕氏春秋
- 颜氏家训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老残游记
- 狄公案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夷坚志
- 雷峰塔奇传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抱朴子
- 云笈七签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诗词
- 先秦
- 金朝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