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六气解·少阳相火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之经下行,以温水藏,出腘中,贯腨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灵枢·本输》: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相火下蛰,水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藏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
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足少阳虽从三焦化火,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气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伤寒少阳有之。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孝经
- 易经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宋史
- 新唐书
- 魏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庐山记
- 菜根谭
- 幼学琼林
- 春秋繁露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西厢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常言道
- 何典
- 绣云阁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知言
- 僧宝传
- 庄子
- 黄帝四经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浮生六记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