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圣治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尚书
- 左传
- 孝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史记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武林旧事
- 蛮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帝范
- 潜夫论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法家
- 黄帝内经
- 难经
- 饮膳正要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谱录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风俗演义
- 类书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绿野仙踪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南史演义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黄庭经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两汉
- 元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