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本典解
维四月既生魄,王在东宫,告周公曰:“呜呼,朕闻武考不知,乃闻不得,乃学俾资不肖,永无惑矣。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闻伯父。”
在四月十五那天,成王在东宫,对周公说:“啊呀!我听先父武王说过:不懂就问,问不到就学,即使天资不好也永无疑惑。现今我不懂,修明道德当依据什么,施行政教当做些什么,以及养育百姓的措施和礼乐产生于何处?并非我不思考,而是思考了还不明白,特以敬问伯父。”
周公再拜稽首曰:“臣闻之文考,能求士□者,智也;与民利者,仁也;能收民狱者,义也;能督民过者,德也;为民犯难者,武也。智能亲智,仁能亲仁,义能亲义,德能亲德,武能亲武。五者昌于国,曰明,明能见物,高能致物,物备咸至,曰帝,帝乡在地,曰本;本生万物,曰世;世可则□,曰至;至德照天,百姓□径备有好丑,民无不戒,显父登德,德降则信;信则民宁,为畏为极。民无淫慝,生民知常利之道,则国强序明,好丑□必固,其务均分以利之则民安。□用以资之,则民乐;明德以师之,则民让;生之乐之,则母之,礼也。政之教之、遂以成之,则父之,礼也。父母之礼,以加于民,其慈□□古之圣王乐体其政。士有九等,皆得其宜,曰材。人有八政,皆得其则,曰礼。服士乐其生,而务其宜,是故奏鼓以章乐,奏舞以观礼,奏歌以观和、礼乐既和,其上乃不危。”
周公两拜叩头,说道:“我听先父文王说:能求到贤士的,是智;给予百姓好处的是仁;能受理百姓官司的,是义;能纠正百姓过失的,是德;为百姓冒犯危难的,是武。智者能亲近智,仁者能亲近仁,义者能亲近义,德者能亲近德,武者能亲近武:这五样都昌盛于国的国君叫英明。英明能发现人物,德高能招致人才。各类人才齐备叫帝,帝面对土地叫本,本生万物叫世,世可效法叫至。至高的道德照临天下,百姓就不会惊恐。人才多就有好有坏,百姓就无不戒惧。
王拜曰:“允哉,幼愚,敬守以为本典。”
德高望重者举明道德,道德普及世间就能取信于人,百姓信从就会安宁。有所畏惧又有所依准,百姓就没有淫邪。百姓知道平时取利的方法,国家就强盛。好的坏的秩序明确,百姓会首先固守自己的本职。分配均等又公开,百姓会安定。以物资助他们,百姓会快乐。修明道德作百姓的表率,百姓就会谦让。让他生长,让他快乐,是母亲的职责。让他正直,让他受教育,最终有所成就,是父亲的职责。父母的职责尽到百姓身上,他的仁慈就到了极点。古代的圣王,都乐于实现这种政治。
- 推荐作品:
- 左传
- 仪礼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汉书
- 新唐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史通
- 儒家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素书
- 将苑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何博士备论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墨子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三侠五义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何典
- 绣云阁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隋唐两朝志传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别集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南北朝
- 唐代
- 清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