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上智部·孔子
【原文】
原文
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卑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
孔子有一天出行,在路上其驾车的马挣脱缰绳跑去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非常生气,捉住马并把它关起来。子贡去要马,放下架子低声下气地恳求农夫把马放了,没想到农夫根本不理他。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祭祀的太牢,请飞鸟聆听九韶般优美的音乐一样,根本是驴唇不对马嘴,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于是孔子改派马夫前去要马,马夫对农夫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边去耕作,我也不曾到过西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模一样,马儿怎么知道那是你的庄稼而不能偷吃呢?”农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便把马儿还给马夫。
[冯述评]
冯述评
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马圉之说诚善,假使出子贡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然则孔子曷不即遣马圉,而听子贡之往耶?先遣马圉,则子贡之心不服;既屈子贡,而马圉之神始至。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又以兼长望人,天下事岂有济乎!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粗人面前谈论《诗经》《尚书》,这是不知变通的迂腐儒生所以误国误事的原因。马夫的话虽然很有道理,但这番话若从子贡口中说出,恐怕仍然让农夫难以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和农夫两人的学识、修养都相差太远,彼此在交涉之前就已经心存距离感。然而孔子为什么不要马夫先去,而任由子贡前去劝说农夫呢?这是因为孔子知道如果一开始就让马夫去,子贡心中一定不服气;如今不但子贡心中毫无怨言,也使得马夫因此有了表现的机会。圣人能通达事理人情,所以才能人尽其才。后世常以成文的法规来束缚人,以各种资格来限制人,以拥有多种长处来期望人。这样,天下之事怎么还能有成功的希望呢?
- 推荐作品:
- 史
- 左传
- 仪礼
- 中庸
- 大学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明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南史
- 金史
- 明季南略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平宋录
- 十六国春秋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何博士备论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疑龙经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鬼谷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类书
- 西厢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济公全传
- 十二楼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林公案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中说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历史故事
- 先秦
- 两汉
- 魏晋
- 隋代
- 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