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明智部·周公 姜太公
【原文】
原文
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曰:“何族[同速]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伯禽至鲁,三年而报政。周公曰:“何迟也?”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周公曰:“后世其北面事齐乎?夫政不简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姜太公吕尚被周王封于齐后,过个五个月就来向周王报告说政事安排好了。当时周公摄政,问他道:“怎么会这么快?”姜太公说:“我只是简化了他们君臣上下之礼仪,又不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所以政治局面很快得到安定。”而周公的儿子伯禽到鲁国去,三年才来报告说政事安排好了。周公问他:“为什么这么迟呢?”伯禽答道:“我改变了他们的风俗,革除了他们的礼仪,让他亲丧三年而后才能除掉孝服。”周公说:“这样下去,鲁国的后代们会北面事齐、向齐称臣了吧?国政如果烦琐而不简要,尊严而不平易,百姓就不能和其君主亲近;君主如果平易近民,百姓就会归附他。”
周公问太公何以治齐,曰:“尊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弑之臣。”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曰:“尊贤而尚亲。”太公曰:“后寝弱矣。”
周公问太公用什么办法治理齐国,太公说道:“尊重贤圣之人而推崇有功绩之人。”周公说:“那么齐国后世必有篡权弑君之臣!”太公又反问周公用什么办法治理鲁国,周公说:“尊重贤圣之人并且尊崇公族亲属。”太公说:“那么,公室的势力就会渐渐衰弱了!”
[冯述评]
评译
二公能断齐、鲁之敝于数百年之后,而不能预为之维;非不欲维也,治道可为者止此耳。虽帝王之法,固未有久而不敝者也;敝而更之,亦俟乎后之人而已。故孔子有“变齐、变鲁”之说。陆葵日曰:“使夫子之志行,则姬、吕之言不验。”夫使孔子果行其志,亦不过变今之齐、鲁,为昔之齐、鲁,未必有加于二公也。二公之孙子,苟能日儆惧于二公之言,又岂俟孔子出而始议变乎?
周公、太公能推断出数百年后齐国与鲁国的弊端,而不能预加防护,不是他们不想防护,而是为政所能做的,只有如此而已。即使是古代圣明君主的治理办法,也从来没有长时间而不出现弊端的。有了弊端要改正它,就只有等待后来人了。所以孔子有“改变齐国,改变鲁国”的说法。陆葵说:“假使孔夫子的志愿实现了,那么周公、太公的话就无法被现实所验证了。”但就算孔子的志向果真实现,也不过是改变当时的齐、鲁成为以前的齐、鲁,而未必就能超过周公和太公。周公、太公的子孙,如果时时刻刻都能警戒二公的预言,又哪里需要等到孔子出现后才议论变革的事呢?
- 推荐作品:
- 史
- 论语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明史
- 魏书
- 梁书
- 辽史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奉天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庐山记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韩非子
- 农家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鬼谷子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世说新语
- 儒林外史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东游记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别集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南北朝
- 元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