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结构
孙诒让《周礼正义序》指出:《周礼》在后来皇权时代的实际运用往往是失败的。刘歆、苏绰讬之以左王氏、宇文氏之篡,而卒以踣其祚;李林甫讬之以修《六典》,而唐乱;王安石讬之以行新法,而宋亦乱。之所以如此,孙诒让进一步指出:不探其本,而饰其末,其侥幸一试,不旋踵而溃败不可振,不其宜哉!这个批评的对象是《周礼》的后世运用者,而非《周礼》本身;,但事实上《周礼》本身在制度设计上就是空想的,并不能真正切合于后来的皇权社会。《周礼》的真正价值不在其制度设计,而在其赖以进行制度设计的更为根本的原则精神。
孙诒让在《周礼正义序》中点出了本末问题:不探其本,而饰其末。尽管古今变易,然而人之性犹是也;所异者,其治之迹与礼俗之习已耳。这就是说,本是不变之人性,末是可变之礼俗。这使人想起庄子借老子之口所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性是所以迹,是不变的;礼是迹而已,是可变的。
孙诒让明确提出:为治之迹,古今不相袭。对于今天的生活方式来说,《周礼》之礼、即其制度规范条文,可以分为三类:有些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但很少;有些在今天还可以参考斟酌;而更多的则完全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为此,孙诒让提出人之性来解释《周礼》还具有现实价值。所谓人之性,按孟子的思想,主要就是仁义,即《孟子》一书开宗明义所提出的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一个观念结构:,仁——义——礼。这个观念结构的普适意义在于:对于任何社会群体的生存来说,都需要礼;然而制度规范的建构及其变动,其根据乃是义;而正义原则的最终渊源,则是仁。
- 推荐作品:
- 礼记
- 尔雅
- 公羊传
- 易传
- 正史
- 后汉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魏书
- 过江七事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江南野史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素书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农家
- 氾胜之书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艺文类聚
- 三国演义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杨家将
- 说唐全传
- 小八义
- 春秋配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历史故事
- 隋代
- 五代
- 宋代